摘要: 原標題:先天不足:中西部地方高校的發展困境 經費,是限制地方高校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盡管近年來中西部經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教育財政支出連
原標題:先天不足:中西部地方高校的發展困境
經費,是限制地方高校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盡管近年來中西部經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教育財政支出連年增長,如西藏自治區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區域生產總值的14.75%,從2010年的63.35億元提升到2016年的175.83億元,但教育經費依然捉襟見肘,要知道僅清華大學一所學校的年度預算就超過300億元。
經濟落后還導致中西部地區難留人才,“孔雀東南飛”對于中西部地方高校而言,是一種切膚之痛。人才流動在市場化的當下是常態,但人才流動“只出不進”將嚴重影響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以中部某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為例,2006年至2015年間共流失274名高學歷教師,且外流教師年齡多集中在30-40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正處于科研事業的上升期,中青年骨干教師的流失不僅影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展開,也影響學校的持續發展。
必須注意的是,雖然50歲以上的教師流失率較低,但這個年齡段的教師以教授為主,且多為學科帶頭人或課題的專業負責人,這類高水平人才的流失對學校的建設發展的打擊是致命的,甚至可能影響到一個學科的持續生存與良性發展。
中西部地方高校不僅難留人才,也難吸引到優秀生源。由于地理位置較偏、經濟發展較弱,石河子大學、新疆大學等高校雖有211、“雙一流”等名校光環,但在不少省份都曾出現過二本線錄取的尷尬,盡管如此,這些院校外地考生報考率依然不高,以鄭州大學為例,2019年畢業生生源省份分布,河南本省生源占比71.24%,生源占比第二多的山東僅僅2.62%。
部省合建:一只腳邁進國家隊
進入部省合建高校行列,是地方高校縮短與國內一流大學差距的難得機會,這14所地方高校背負著整個省份的期待,說是“全村的希望”也不為過。
這14所地方高校從“地方省隊”一躍進入了“國家隊”,不僅地位升格,也意味著這些區域高等教育的“尖兵”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其中最顯而易見的一個好處是,拿的錢變多了。
2018年,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總經費高達114.6億元,其中一部分撥給“部省合建”高校。據地方媒體報道,廣西大學在這筆資金中能分到5.2億多元,同比增加約2.3億元。其中有1.2億明確為“部省合建”資金,這筆資金將優先用于支持學校優勢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不得用于基本建設支出。
錢是建成一所高水平大學的必要條件,但當投入達到一定規模,砸再多的錢也未必能夠有效提升學校的建設水平。地方高校爭進“國家隊”,絕不僅僅是“要錢”那么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