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真的是一步慢步步慢?
摘要: 原標題:科研真的是一步慢步步慢? 如果是把科研僅當成工作,一步步向上攀爬打怪的話,確實是一步慢步步慢,尤其是對于依賴外部資源支持的研究方向
原標題:科研真的是一步慢步步慢?
如果是把科研僅當成工作,一步步向上攀爬打怪的話,確實是一步慢步步慢,尤其是對于依賴外部資源支持的研究方向。
如果在博士或博后期間沒有早出成果,就進不了好單位,沒有好單位就少有好平臺,沒有好平臺就難有好項目,沒有好項目就缺少資金,缺少資金就難出成果,沒有成果就沒有帽子,沒有帽子......

無數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搞科研“出名要趁早”。
但如果把科研當成一份畢生的事業,則還有一條坎坷許多的“大器晚成”的路可以走。35歲青基落榜不應該成為科研事業的終點,從時間維度來看,科研生涯還未過半,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發光發熱。
當年兩次考研失敗,7年才拿下博士文憑的薛其坤,他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出任清華大學的副校長。
46歲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科學研究的張俐娜院士,在2011年(71歲)終成為武大第一位女院士。
半路出家或大器晚成的科研工作者們同樣值得稱贊。雖然現有評價體系讓學術研究趨向浮躁,年齡的限制讓部分青椒科研之路的容錯率大大減小。
但做學問、做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基礎科研領域,成果的產出必須要長期的積累。
只有坐得住冷板凳,堅持初心,才有機會大器晚成。
相關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