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別總盯著QS排名了 三份權威報告揭示留學生回國就業真相 超八成留學生 選擇回國發展 不少留學生都免不了面對一道選擇題究竟是要留在當地發展
原標題:別總盯著QS排名了 三份權威報告揭示留學生回國就業真相
超八成留學生
選擇回國發展
不少留學生都免不了面對一道選擇題——究竟是要留在當地發展還是回國就業。然而,留在國外發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美國,且不說找工作難度如何,想要成功獲得一個工作簽證就得費上九牛二虎之力,身份受限成為不少留學生在當地發展的一大阻礙。
具體來說,每年的H1B簽證名額十分有限,總共只有85000個,其中65000個為普通名額,而另外20000個則是專門為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申請者設立的。
然而,去年的H1B簽證申請人數卻高達驚人的78萬,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根據美國勞工部門數據,中國留學生畢業留美工作的數量僅占留學人數的10%左右。
相比起來,國內對歸國人才有著積極的政策支持、福利補貼等,近些年來留學回國就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據領英數據顯示,2023年有84%的留學生選擇回國發展。

然而,國內當前就業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據新學說了解,某互聯網企業計算機崗位在招聘通知發出后,不到半小時便收到了超170份簡歷,其中不乏一些QS排名100和國內985/211的畢業生。
對留學生而言,他們的核心競爭力究竟何在?僅憑一紙文憑是否足以叩開企業的大門呢?
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三份報告,更全面地了解留學生回國求職的實際情況,以及企業選拔海歸人才的標準。
海歸人員畫像
選擇歸國發展的留學生群體呈現多元化特征,其中英、美、澳三國留學歸國人員占比超半數。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23》為我們詳盡地勾勒了海歸群體的多維畫像。
1.留學國家分布
2022年留學回國人員來自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包含我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其中,高達94.28%的留學回國人員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中國香港、韓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俄羅斯、法國、德國、中國澳門、泰國、馬來西亞、白俄羅斯、新西蘭和意大利等17個國家和地區。
英國成為最大的回國人員來源地,31.91%的回國就業人員是到英國留學的,緊隨其后的是美國(19.4%)和澳大利亞(15.16%)。這三個國家的留學回國人員合計占比高達66.47%。
2.性別年齡分布
留學回國人員中男性占比 43.43%,女性占比為56.57%,女性略高于男性。大多數人的年齡在20到30歲之間。
其中20-25歲的人員最多,占比達到了約51.65%;
26-30歲占比31.98%位居第二;
31-35歲人員以約為9.66%的占比排在第三;
36歲以上占比較少,分別是36-40歲的3.84%和41歲以上的2.87%的;
占比最少的是20歲以下,大約只有0.01%。
3.學歷分布
在學歷層次上,碩士留學回國人員占據主體,占比達61.21%,其次是學士學位人員占比達32.34%,博士留學回國人員占5.39%。
隨著留學生回國就業潮流的日益強勁,海歸們的求職傾向集中在哪些領域?而企業在選拔海歸人才時,是否僅局限于QS排名?還有哪些綜合評估標準?
了解這些海歸的求職趨勢以及企業偏好的人才特質,對于國際化學校為學生制定更為精準的職業規劃至關重要。為此,我們深入研究了《2024中國留學生歸國求職洞察報告》與《2023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找到了以下答案:
海歸求職現狀
1.海歸求職準備:近半數提前尋求就業機會,超三成畢業前就確定歸國后的工作
在經歷疫情洗禮后,2023年國新辦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16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高達19.6%。因此,許多青年開始提前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根據領英的調研數據,高達47%的中國留學生在畢業前就開始在海外積極利用各類渠道和平臺尋找回國后的工作機會,其中有31%的留學生在畢業前就已成功鎖定了就業崗位。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年輕人正在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提前布局。
數據來源:領英《2024中國留學生歸國求職洞察報告》
2.海歸求職企業類型
在歸國就業的首選目標企業類型方面,外資企業(58%)仍是海歸留學生的首選,原因可能是其國際化工作環境和高薪酬。

數據來源:領英
《2024中國留學生歸國求職洞察報告》
3.海歸求職熱門領域
2023年海歸投遞人數增速最快的十大行業中,旅游/度假行業位居榜首,增速達到24.5%,主要涉及旅游規劃、旅游產品經理等崗位。
緊隨其后的是新能源/電氣/電力行業,增速達到19%,國內新能源行業的蓬勃發展正吸引著眾多海歸人才加入。
此外,儀器儀表及工業自動化、大型設備制造、加工制造、汽車/摩托車、航空/航天研究與制造等高端制造業,也占據了海歸投遞增速前十行業的五席,增速均在10%左右。

數據來源:
智聯招聘《2023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
從職業看,2023年海歸投遞人數增速最快的三大職業為旅游服務、會展會務、留學輔導,增速分別為106.3%、56.9%、36.5%。
除此之外,節能/能源工程師、芯片工程師、化工研發、自動化工程師、醫藥研發等核心技術崗位,也占據了海歸投遞增速前十職業的大部分。

數據來源:
智聯招聘《2023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
4.超7成海歸愿意靈活就業,短視頻博主是首選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海歸加入到靈活就業的隊伍中。調查顯示,超過70%的受訪海歸表示愿意嘗試靈活就業。
46.5%的受訪者表示海歸群體主要在嘗試成為短視頻博主,排名第一。
其次是金融投資、知識付費、教育培訓和直播。與2022年相比,從事知識付費和直播的比例均提高了9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
智聯招聘《2023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
5.海歸薪酬高于國內整體薪酬
薪資待遇一直是求職者關注的焦點,從《2023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的薪資數據來看,海歸優先崗位的平均月薪已經連續5年上漲。2023年的平均月薪達到了15240,相比2022年上漲了3.8%。

數據來源:
智聯招聘《2023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
從智聯招聘2024年第一季度各城市的平均月薪來看,上海、北京和深圳薪資位列三甲,最高的上海平均薪資是13617。
相比之下,海歸獲得的薪資比國內會高出一大截。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企業愿意出更高的薪水來招攬海歸人才。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
6.海歸求職城市分布
8%的中國留學生首選長三角地區就業,其次是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各占20%。
家鄉所在地也占據了相當比例(19%),而西部地區的吸引力較低(3%)。
同時,72%留學生重視工作機會,71%看重家庭因素,城市環境與個人興趣也是重要考量。

數據來源:
領英《2024中國留學生歸國求職洞察報告》
7.海歸求職時長分布
從求職時長來看,有國內工作經歷的個體中約25%找到當前或最近一份工作所用的時間不到1個月,33.12%的個體求職時長在1-3個月,超55%的海歸可以在3個月內找到工作。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2023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
企業與海歸人才
的供需關系
1.海歸人才供需情況
2024年春節后第一周,海歸優先的職位數和在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均呈上揚態勢。節后第六天,海歸優先職位數升至第一天的1.1倍,海歸求職人數升至第一天的1.18倍,顯示出海歸人才供需的持續釋放和活躍。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2023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
2.很多崗位對海歸有友好政策,但QS非唯一標準
海歸在許多國內大廠的招聘中依舊占據優勢。“國際化視野”“西方思維”“跨國、跨文化”“海外留學經歷”等要求在不少JD中不斷出現。
教育部發文提及“要重視和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同時國企央企開始對這些國際化人才拋出橄欖枝,很多崗位都對留學生有友好政策,在招聘時都會更傾向于招聘全球排名優先的高校學生;但企業的參考因素并非只有QS排名,而是綜合參考四大排名來制定標準。

比如,國內某事業單位的選聘條件明確要求應聘者:
據了解,國內一些企業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確實會給予學校綜合排名較高的留學生額外的關注,并優先提供面試機會。然而,最終是否錄用,仍取決于畢業生的作品展示和綜合能力評估。
但對于要求有數年工作經驗的崗位,HR更側重于應聘者的實際工作經驗,而非單純的院校背景。并且一些HR會更傾向于招聘本土人才,因為他們對國內環境市場更加熟悉,能夠更快匹配國內行業需求。
3.“海歸優先”崗位的增長情況
在2023年的國內市場,企業對海歸人才的需求呈現出顯著的行業傾向。
特別是在技術驅動型行業中,如新能源、制造業和集成電路領域,對掌握國際先進技術并擁有國際經驗的海歸人才有著迫切的需求。
其中,新能源、電氣和電力行業尤為突出,其對海歸人才的崗位投放量較2022年激增了高達71.1%。
緊隨其后的熱門行業包括保險、加工制造、學術/科研,以及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這些行業的海歸人才需求分別增長了27.8%、17.3%、16.2%和2.9%。

數據來源:
智聯招聘《2023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
從具體崗位角度看,2023年海歸優先崗位的增長勢頭強勁,留學輔導崗位的同比增速尤為突出,達到了42.8%。
而在增速前五的職業中,高級管理、服裝/紡織設計、電子/電器/自動化工程師以及市場/品牌推廣的海歸優先崗位也表現出穩健的增長,同比增速均維持在10%左右的水平。

數據來源:
智聯招聘《2023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
以上,是我們查閱了三份報告之后,了解到的海歸回國就業現狀和國內企業需求的人才類型。希望可以幫助國際學校為學生們提供更精準的職業發展指導,培養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