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2024留學生歸國求職真相:誰為留學這場豪賭買單? 送孩子出國讀書,真的值嗎?這個問題如今就像一片陰云,久久盤旋在無數中產家庭的上空。
原標題:2024留學生歸國求職真相:誰為留學這場豪賭買單?
“送孩子出國讀書,真的值嗎?”這個問題如今就像一片陰云,久久盤旋在無數中產家庭的上空。辛苦攢下來的積蓄被投入海外教育,從高額學費到日常生活開銷,一年幾乎燒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然而,最終換回來的, 真的就是一張能為孩子開啟光明未來的“通行證”嗎?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發現,事實遠沒有那么簡單—— 孩子歸國后的就業狀況,往往與他們的投入和期待不成正比。

本文是“留學背后”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我們將用客觀的統計數據與報告,為您揭秘留學生畢業后的工作生活。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2019年,中國依然是國際學生的第一大來源國,有近百萬名留學生就讀于海外高校。而 今年發布的《2024中國留學生歸國求職洞察報告》指出,84%的留學生畢業后選擇歸國,這一比例幾乎是去年的兩倍。然而,百萬級的教育投入換來的,僅僅是剛過一線城市平均薪資的收入, 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反差”讓無數家庭陷入深深的失望和焦慮。
01.
留學的結局是回國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留學對職業發展的“加成”已經今非昔比。一方面, 一線城市的生活質量、薪資水平和發展空間正在迅速趕超許多發達國家;另一方面, 海外生活成本高昂,工作薪酬與生活開支幾乎持平,難以像過去一樣存下可觀的積蓄。這樣的現實讓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在畢業后回國發展。
根據領英報告顯示,選擇留在海外職業發展的中國學生比例, 從2022年的37%斷崖式降到僅僅3%。歸國的比例為何如此之高?顯而易見,曾經的“鍍金之旅”正逐漸失去光芒。
即使海外畢業生在當地獲得工作機會, 高昂的房租、稅收和醫療成本也讓留在發達國家生活的性價比越來越低。反觀國內,職業發展機遇逐年增加,部分地區還為高端海歸人才提供豐厚的優惠政策,越來越多留學生權衡利弊后,不得不選擇歸國。
可是,回國真的就意味著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嗎?大量數據告訴我們: 歸國只是另一個戰場的起點。
02.
現實挑戰:歸國就業并不輕松
近年來,歸國留學生的就業壓力有增無減,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 沒有任何一個群體能真正“躺贏”。即便是那些學術之路“卷到頭”的博士生,也難逃現實的寒冰一擊。他們發現,學歷雖然讓他們在求職的起跑線上看似更有優勢,但面對當今愈發飽和的人才市場,這一優勢卻在逐漸被稀釋。
01
激烈競爭:連留學生也逃不過“卷”
事實上,海歸們的求職歷程早已卷入一場無形的競爭漩渦。據統計, 47%的留學生在海外就已經開始為回國后的求職機會做準備,而博士生這個比例更是高達50%。面對龐大的競爭群體,那些缺乏清晰職業規劃的盲目留學者早已陷入劣勢。
以互聯網行業為例,這一領域曾經是歸國留學生的“福地”,但今天的情況已經大為不同。從曾經的“藍海”到如今的“紅海”, 互聯網行業的泡沫破裂,讓崗位供給大幅縮水。
再加上國內外大量精英人才的涌入,留學生面臨的競爭可想而知。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依然是留學生期望求職行業的榜首,畢竟在那里,雖然有無盡的996在等待著他們,但卻也是他們唯數不多掙回學費的機會。
與此同時,留學生求職的目標行業也呈現出高度分化。領英數據顯示,新能源、大健康、生物科技等領域成為熱門方向,但職位有限、要求高端,使得普通求職者很難突破壁壘。
而 傳統的“鐵飯碗”職業,比如政府、教育等行業,則成為許多留學生的“現實退路”, 政府/教育/非盈利在留學生就業目標行業中第四的排名可見一斑。而這在博士群體中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博士留學生中選擇政府/教育/非盈利行業的比例已經升至第三位。這一切表明即使有再多的海外經驗與見識,一份穩定的工作,才是許多人真正的向往。
02
競爭無處不在:學歷卷到頭了也不夠
讓我們來看一組真實數據: 65%的留學生認為,求職競爭激烈,是他們畢業歸國求職的最大挑戰;而在海歸博士中也六成以上的人贊同這個觀點。35%以上的留學生甚至在回國后六個月內都無法找到心怡的工作。博士學位原本被視為求職市場的“金字招牌”,但如今這塊“磚”卻未必能敲開滿意的職業大門。 20%以上的博士,也認為自己畢業半年內無法找到工作。
在領英的報告中,相較于去年的留學生,今年的留學生們已經大幅降低了自己的薪資預期,更多留學生只敢預期中等薪資水平: 七成以上的留學生早已將自己的薪資定在了18k及以下。
哪怕博士畢業生中也有22%的人持有相同預期,更令人驚訝的是, 有10%以上的博士生不得不將自己的薪資預期調整到12K以下。39%的人期望月薪達到18K-25K,而敢于奢望25K以上月薪的博士,也不足四成。這種巨大的反差,不禁讓人質疑:數百萬的留學投入,換來的僅僅是一個勉強糊口的崗位,這樣的投資回報如何讓人心安?
03.
留學的失落感:無法匹配的期望
作為家庭巨額教育投資的主要承擔者,家長對留學的期待無疑是高遠的。然而現實卻頻頻打臉—— 歸國后的孩子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是薪資水平遠低于心理預期,甚至連學費的成本都難以回本。
尤其在博士群體中,僅有不到四成的人敢于期待月薪兩萬五以上,而大多數人的薪資很可能僅為一萬元出頭。這樣的反差無疑讓家長對海外教育的價值產生動搖,甚至質疑當初送孩子出國的決定。
家庭所承受的不只是金錢上的壓力,更有心理上的落差。一些家長表示,他們原本寄希望于通過留學讓孩子實現“階層躍遷”,如今卻發現,所謂的“鍍金時代”早已結束。他們需要面對的不只是教育成本的沉沒,更是期望破滅的無奈。
04.
面對焦慮,家長該如何思考?
焦慮是無可避免的,但如果處理得當,也可以成為改變現狀的契機。對于家長來說,應更加理性地看待子女教育的投資和回報, 避免陷入“學歷至上”的誤區。
?
•
提早進行職業規劃:與其盲目追求所謂的熱門留學國家,不如多了解市場需求,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特長選擇更具競爭力的專業和方向。
?
•
關注高潛力行業: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領域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能夠提供更多機會和高薪資崗位。
?
•
理性衡量留學必要性:并非所有情況下出國才是最佳選擇,國內的優質教育資源近年來正在逐步崛起,不妨權衡成本與回報,選擇最適合的教育路徑。
05.
尋求未來之路
“想卷卷不動,躺平躺不下”,這是當代年輕人的真實寫照,更是留學生歸國后的普遍心態。歸國就業并不輕松,但家長與孩子可以通過調整心態、提前規劃,為職業發展找到突破口。 與其執著于學歷的光環,不如將目光放在未來更長遠的職業方向上。畢竟,教育的本質,從來都不是一場錦標賽,而是一段塑造人生的旅程。
隨著全球教育環境的變化,家長們對于孩子未來的教育選擇變得尤為慎重。留學的初衷本是為了拓寬視野、提升競爭力, 但如今的留學市場卻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挑戰。
如果您正在為孩子的教育規劃而感到困惑,新西蘭的K12教育體系或許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 新西蘭的教育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是書本知識的積累,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階段,新西蘭的學校都能為孩子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幫助他們在多元文化和寬松的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