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學院拆了!跌得最慘專業,迎重大變革!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3個新學院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未來城市學院、創新創業學院正式揭牌。 其中,資
原標題:學院拆了!“跌得最慘”專業,迎重大變革!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3個新學院——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未來城市學院、創新創業學院正式揭牌。
其中,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由原土木與資源工程學院更名而來。更名后其下設系所也進行了調整。曾隸屬學院的土木工程系、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系被撤銷建制,轉而成為未來城市學院的下設三級機構。掛靠原土木與資源工程學院的城鎮化與城市安全研究院,也改為掛靠未來城市學院。
據北京科技大學介紹,未來城市學院將聚焦國家韌性城市建設、城市更新等重大需求,發展城市安全、城市運維、工程診治、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等特色方向,培育城市建設與運維領域的高水平人才,服務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
在土木類專業正在經歷發展低谷期之時,學校勇于把這兩個學系“分拆”出來,“抱團”組建新學院,戰略布局土木工程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新方向,足見其發展雄心。
土木類專業,大批被砍
“我們土木工程專業正面臨著重大挑戰。”在2024年7月13日舉行的首屆基礎設施工程·泰山論壇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的開場白道出了當下“土木人”憂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撤銷土木水利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清華大學辟謠停招土木工程專業;山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都將土木工程列入擬撤銷專業名單……曾經炙手可熱的土木工程專業,如今正逐漸“降溫”。
另據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專業撤銷情況的數據統計,近三年,土木類本科專業撤銷數量出現明顯增長,繼2021年、2022年撤銷數量持續超過10個(分別為14個、11個),2023年其撤銷數量躍升至30個。從具體專業看,三年中被撤銷較多的有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17個)、建筑電氣與智能化(11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10個)、土木工程(8個)。

不僅大批土木類專業被撤銷,出于行業不景氣及優勢資源整合重組等方面考慮,部分高校也開始撤銷土木工程學院。2024年6月,廣州大學發布文件,決定將土木工程學院更名為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同年8月,大連交通大學宣布了一項重大院系調整:撤銷土木工程等7個學院,其相關專業已并入新建的交通工程學院。
從“天選”變“天坑”,也難怪有媒體將土木工程形容為“中國大學跌得最慘的專業”。
智能建造,數量猛增
“能源開發、交通運輸、農田水利、航天發射、生態保護、鄉村振興,哪一個領域能離得開土木工程?”錢七虎院士認為,磚瓦的出現、鋼材的使用、混凝土的興起曾引領了土木工程的前三次飛躍,土木工程的第四次飛躍,正是以土木工程建造科技和數字化技術的全面交叉融合創新為標志。
土木工程傳統建造產業必須轉型。錢七虎院士提出,轉型的路徑是要加快數字技術賦能全面推進智能制造,即加快AI、大數據、云計算、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土木工程建造全過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實現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
在土木工程產業正在經歷全面重塑的背景下,智能建造專業近年來增設數量迎來大爆發。
智能建造以土木工程專業為基礎,融合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管理等專業發展而形成,是新工科專業的典型代表。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智能建造專業自2017年由教育部正式批準新設以來,增設數量連年遞增,截至2023年已開設154個(包括二學位)。

專業“更名”如“改命”?
根據教育部陽光高考網數據,當下智能建造專業每年畢業生達到400-450人,與畢業生規模9.5——10萬人的土木工程相比,人才培養還在起步階段。
與此同時,網絡上也出現了智能建造是不是土木工程專業“換上馬甲”的質疑聲。有媒體采訪了多位來自不同高校的智能建造專業在讀大學生。他們中絕大部分都表示,當時報考這個專業的確是被專業名字里“智能”兩個字吸引,認為它代表了未來發展趨勢。
入學上課后發現,智能建造更像是土木工程與計算的交叉融合。但不同學校的“融合”程度不一。有學生表示“課程加入了計算機、自動化、經濟與管理等非傳統土木專業的內容,另外測量學等傳統土木專業內容也融入了智能化相關技術,對學生的個人能力提升非常大。”
有的學生則表示自己專業所學知識中只是加入了一小部分與之相關的課程,學得還很淺顯,教學沒有做到建造與智能更好結合。
而從現階段專業培養與用人單位需求匹配度看,貌似也存在一定的錯位問題。
一是由于在當下就業方面,土木專業和智能建造專業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智能建造作為新興專業,一些企業和單位并不認可,反而更傾向錄用傳統的土木專業畢業生。
二是由于智能化技術目前在行業中應用仍然在起步階段,學生在工地實習中感到學到的智能建造專業知識,能夠直接用到實踐中的比例并不是很高。
不過一些接受采訪的學生還是相信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和傳統土木的轉型,智能建造會受到越來越多人認可的。
“專業+N”培養新方向?
除了專業轉型,土木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改革也有新探索。
眾所周知,土木工程、建筑學是同濟大學的優勢學科,不僅領跑全國,也躋身世界前列。只不過近年來受到行業發展影響,相關學科專業在招生和求職市場上普遍遇冷。
面對挑戰,同濟大學本科生教育推出了“土木工程+”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
土木工程專業學生1——2年級學習通識,2——3年級夯實專業基礎,3——4年級可根據個人興趣、專業發展和未來就業選擇建筑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巖土工程、橋梁工程、道路工程、軌道交通工程、工程防災與風險評估等七個模塊,實現專業內的個性化。
同時,土木工程學院還與數學科學學院聯合開設“數理強化班”,與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聯合開設“力學實驗班”,與創新創業學院聯合開設“創新創業班”,前兩年在相關院系學習后轉回土木工程學院學習,夯實基礎,為未來發展助力。
圖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
來源: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網站
此外,在教育部鼓勵高校開展第二學士學位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背景下,學校還推出土木工程、建筑學等專業的第二學位招生。
不論是“土木工程+N”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還是設置專業“二學位”,都是同濟大學為傳統學科發展注入新活力的大膽創新。
這種優勢學科“專業+”的模式最終能否實現專業“再造”?如果可行,其他學科專業是否也可復制?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值得高教人關注。對此我們也抱有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