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北大重新洗牌!普娃如何接住這波潑天的富貴? 就在剛剛,北大繼拉開了擴招150人的大幕之后,又出了一部續集,照舊是個大瓜。 據了解,北大
原標題:北大重新洗牌!普娃如何接住這波“潑天的富貴”?
就在剛剛,北大繼拉開了擴招150人的大幕之后,又出了一部續集,照舊是個“大瓜”。
據了解,北大學部進行拆分,工學部、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各自新立門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大工學院院長段慧玲任北大工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大計算機學院教授梅宏任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主任。
有專家分析,北大學部的這場拆分,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而是讓人才培養與國家的需求合拍。
講真,北大更像是一個動態詞語。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北大是常為新的。

當北大已經“更新”,當學校用學部拆分宣告“跟著國家戰略走”,普娃的家長是不是也要更新一下教育規劃?
要知道,現在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了,名校學歷的 “金飯碗” 效應也在減弱,“清北的盡頭是教培,藤校的終點是留學中介” 之類的段子更是頻繁刷屏。
就連名校畢業生也面臨著就業難題,80%的普娃該怎么辦呢?
俗話說,牛娃靠天賦,普娃靠規劃。
透過最近北大的頻繁動作,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精準抓住未來10年的教育紅利,接住這波兒才來的“潑天的富貴”。
北大學部“拆分”!
之所以說北大的這個消息是個“大瓜”,是因為北大一直以來都以文理見長。
懂得都懂,清華是工科天堂,北大是文理強校,也是全國基礎學科最齊全、強基全部學科都是A+評級的大學。
現在,如果連北大都開始抬高工科地位,高校新一輪的結構布局調整恐怕真的要來了。
一起來看北大這次學部調整的具體變化——
新成立的工學部聚焦 “硬科技”,新成立的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聚焦 “AI+”。
值得關注的是,這兩個新學部面向的都是國家戰略急需和新興領域,迅速回應了《教育強國綱要》里的內容:
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
實施一流學科培優行動,推動學科融合發展,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
有一說一,這個文件就是未來十年教育的指揮棒。可以預見,接下來一波兒高校啟動調整專業布局,將會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工科走強!
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
第一輪的高校擴招才開始,第二輪的專業結構調整馬上又跟上了。
近日,#復旦將降低文科招生比例#的消息刷屏了。復旦校長金力表示,復旦將進行一場“大手術”式的改革。
清晰的轉型邏輯是:復旦將形成文理醫工“四輪驅動”格局,將原來的工科學院全部拆分為6個創新學院。文科招生的比例,會從原來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
復旦留下“硬核”的文科,強化工科學院的創新人才培養,就是為了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專業人士強調,高校專業優化調整不失為一種糾偏,目標直指高等教育的提質增效。
畢竟,大家可以看看如今的社會現實:一邊是部分文科專業的畢業生供過于求,一邊是新興產業崛起,“卡脖子” 技術和“新質生產力” 都需要大量的新質人才。
所以,文科縮招其實是在擠水分,去泡沫。而強化工科建設,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進就業。尤其是人工智能時代,AI和科技人才缺口巨大,而最先受益的無疑會是對接社會需求的工科,未來更多的機會也將出現在一些新工科領域。
總結起來,工科在未來數年內憑啥會越來越“香”?
究其原因只有兩個字:剛需!
普娃規劃參考這三點
前文說過“牛娃靠天賦,普娃靠規劃”。
據統計,能考上清北的,大概只有50%的孩子走的是高考路線,其他走的是英才班、強基、筑夢、高水平運動隊、高水平藝術團之類的天賦賽道。
但是,大家也不要覺得北大的變化指定和家里的普娃沒啥關系。
北大這所Top2級別的高校“跺一跺腳”,極有可能在多所高校引發“鏈式反應”,進而關乎到每一個孩子的未來發展。
具體來看,普娃家長規劃孩子的教育,可以參考以下三條思路——
第一點,能進教育集團的一定要進教育集團。
我們知道,北京現在鼓勵各具特色的高中教育集團對學生進行連續培養。這個時候,能進教育集團的一定要進教育集團,尤其是名校教育集團。
教育集團內有直升計劃,每所初中校也都有校額到校,還有針對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發掘和培養辦法。
比如,海淀教科院和清華附中承辦了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示范項目,主要面向海淀初一的學生,探索人工智能領域拔尖人才培養新模式。
再比如,北大附小近日正式成為“北京大學TBI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聯合實驗室示范學校”,雙方將在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領域深度合作。
正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進入好的教育集團,就等于給孩子的發展加了一層增益buff。
此外,全北京還在推動構建“高校+企業+中學”的聯合培養模式,其中既有清北等名校與各所中小學校的聯合培養,也有各大高校、科技企業、科研院所面向中小學生的培養項目,比如英才計劃。
第二點,中考取消“小四門”后,減負 ≠ 不學。
今年的北京中考,是充滿了變數的一年。
把小四科調整為考查科目,這無疑在一點程度上降低了備考壓力,孩子們不必再為了小四科“卷”滿分,耗費大量的時間。
但是家長也要提醒孩子:學習不能只是為了考試,更不能不考什么,就不學什么。
從高等教育的布局調整更利于理工科學生這一點來看,初中階段盡量不要放棄化學等理科的學習。
早早放棄化學,有可能是在給科學教育做減法。
試想,初中沒有打好扎實的理科根基,高中、大學階段又如何在此基礎之上做好探究和創新呢?
此外,考試命題的指揮棒也在優化調整。用《教育強國綱要》里的話來說,就是“重點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思維品質考查”。
可以預見,今后的考試將會越來越反套路、反刷題,而對創新能力,信息篩選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一定會增加。
畢竟,高校和高新技術企業,他們想要的都不是考試天才,而是具有想象力、思辨力、創造力的人才。
這樣的人才多了,才能解決“卡脖子”的問題,滿足科技創新的戰略需求。
第三點,鼓勵孩子保持熱愛和專注。
有些時候,孩子能夠成才,不是因為家長做了什么,而是因為家長沒做什么。
做教育規劃的時候也是這個道理,最怕的就是家長既要又要還要。
除了推薦理工方向,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最低限度是要支持孩子把自己的長板發揮到極致。
在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多嘗試,盡快發現興趣和天賦所在,然后再集中火力好好培養,讓特長更加突出。
孩子其實不需要成為六邊形戰士,他只要能成為某個領域前10%的人,擁有不可被輕易替代的特長和技能,將來就不會活得太差。
最怕的就是學校平平無奇,專業沒有壁壘,孩子自己呢,又沒有培養出興趣和熱愛,然后還不愿意脫去孔乙己的長衫,憑借著一門手藝吃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