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教育就是,夸著夸著,就成真的了 一 有位教育界的朋友曾經自豪地講述自己如何讓她的老公走進廚房,燒起菜來,而且越燒越好的。我們聽了都
原標題:教育就是,夸著夸著,就成真的了
一
有位教育界的朋友曾經自豪地講述自己如何讓她的老公走進廚房,燒起菜來,而且越燒越好的。我們聽了都笑死了。

朋友家里燒菜原來一直是朋友的,如果老公偶爾燒一點菜,也會嫌他燒得不好吃。結果,每天下班后,還要拖著累垮的身體,燒菜給老公和兒子吃。
后來,她改變了思路,老公一進廚房,總是找亮點夸,當面夸,在旁人面前夸,盡管剛開始,菜真的不如意。夸著夸著,老公菜就越燒越好了。
后來,朋友下班只需看看電視,等著一桌香噴噴的飯菜開吃了。
二
其實,這在卡耐基寫的《影響力的本質》中也提到了這種夸的做法:
“夸獎他人每一點微小的進步,由衷地贊許,不吝嗇贊美之詞。”
您有沒有注意到,那個總被媽媽夸 “字寫得真工整”的小朋友,后來作業本越來越整潔;
幼兒園老師總說 “樂樂特別會照顧人”,現在這孩子真成了班里的 “小暖男”。
教育有時候就這么簡單,夸著夸著,孩子就朝著你夸的方向長大了。
三
前文也曾經說過,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一個特別有名的實驗。
他在一所小學隨機選了一批學生,告訴老師這些孩子 “潛力巨大”。
八個月后,奇跡出現了,這些原本普通的孩子,成績居然真的突飛猛進。
秘密就在于老師看他們的眼神變了,課堂上多了贊許的微笑,作業本上多了 “你進步真大” 的評語,連說話的語氣都帶著信任。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 “期待效應”,說白了,你怎么看孩子,孩子就會怎么長。
四
可我們有些家長朋友,習慣于挑刺兒。
明明孩子作文寫得好,出口就變成 “這篇比上次強點,但跟班里小王比還差得遠”;
孩子主動洗碗,第一反應是 “洗得慢還費水,還不如我自己來”。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67% 的孩子因為家長的否定,對學習產生過抵觸情緒。
明明想讓孩子進步,卻因為不會夸,把孩子越推越遠。
“自己來”,那真的要大人一直都“自己來”了。
五
朵朵以前數學總考七十多分,媽媽天天念叨: “你怎么這么笨,應用題都看不懂。”
后來聽了教育專家的講座,她試著換了個法子。
朵朵算出一道復雜的應用題,她就說:“這思路太清晰了,媽媽像你這么大時,想破頭都想不到。”
孩子畫了幅歪歪扭扭的畫,她又說:“這顏色搭配得真有創意,將來說不定是個小畫家呢。”
您猜怎么著?半年后朵朵數學考了九十八分,見到人都樂呵呵的,眼神里全是自信。
六
大人的嘴巴就是孩子成長的魔法棒。
當你說“你真懶,啥都不干” 時,孩子可能真的越來越懈怠;
但如果你說“你擦桌子真用心,家里因為你變得更干凈了”,孩子會覺得自己的勞動有價值,下次會更主動。
每個孩子心里都住著一個“理想的自己”,大人的夸贊就是一把鑰匙,能幫他們打開通往那個自己的大門。
七
夸贊有講究,真正有效的夸贊,善于發現亮點,講究 “夸具體、夸過程、夸努力”。
孩子背會了古詩,別只說 “真棒”,可以說:“你每天堅持讀兩遍,連最難的押韻都記住了,太有毅力了!”
孩子幫忙擺碗筷,不妨說:“你把每個人的筷子都擺得整整齊齊,想得真周到!”
這樣的夸贊,能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下次更有動力。
八
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相信。
相信孩子有變好的能力,相信他們內心深處渴望進步。
當我們用充滿信任的目光看待孩子,用飽含善意的語言鼓勵孩子,那些被我們夸出來的優點,就會像春天的種子,在孩子心里生根發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下次孩子做了件小事,不妨說出它的亮點,真誠地贊一句:“寶貝,你做得真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