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公考熱下中公教育業績涼:半年預虧9億,面臨百億元學員退款、2300億市值蒸發 近日,公考第一股中公教育公告,2022年上半年扣非凈利潤虧損7.35億
原標題:公考熱下中公教育業績涼:半年預虧9億,面臨百億元學員退款、2300億市值蒸發
近日,“公考第一股”中公教育公告,2022年上半年扣非凈利潤虧損7.35億-9.35億元,連續第五個季度出現虧損。

2021年中公教育已虧損23.7億元。2021年3月,中公教育創始人、董事長李永新捐10億元給北京大學,更豪言“將來第一個100億元也要捐給北大”。
時過境遷,業績不佳下,中公教育市值從2021年高光時的2687億元,跌至目前最新的306.5億元。李永新個人直接持股市值,只剩56.21億元。
公考熱度不斷攀升下,自2018年始,中公教育便開始擴張式發展,在各地擴建教培基地,增多銷售推廣。
推高的成本未能帶來預期收入,從2021年下半年中公教育收縮,引發員工不滿。而以 “不過退費”為主的收費模式,中公教育學員退費金額達百億,也頻因“拖欠退款”“至今未退款”被投訴。
7月初,中公教育因拖欠學員學費3月不退被推上了微博熱搜,在黑貓平臺上,相關投訴超1.5萬條。
如今,“內外交困”下,手上只有23億元現金的中公教育,如何應對踏錯節奏擴張帶來的壓力?

“悄悄”的裁員
中公教育也在裁員,但并不如其他知名企業引來那么多關注。
一位中公教育的前講師向搜狐財經表示,“中公教育老師大面積離職的現象是存在的”。據表述,他所管理的其中一個部門,此前有22人,到今年4月該部門僅剩2人。
中公教育正在“悄悄”的收縮編制,據中公教育披露數據,2021年末中公教育員工人數為36143人,較2020年末減少8923人。
在中公教育,老師的工資結構是基本工資+績效基值*績效系數+課時費,但目前中公教育內部老師的績效越來越低。該前員工向搜狐財經表示“現在不會給老師打很高的績效,以前績效是1.5、1.7,現在績效都往低了打,師資本身工作的積極性也受到影響。”
據了解,從2021年6月份開始,中公教育便開始將教職人員的績效往“低”打。
數據上,中公教育的職工薪酬確實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縮水。具體來看,中公教育2021年上半年的半年人均薪酬為7.01萬元,下半年則降至6.6萬元,下滑18.71%。
據中公教育解釋, 2021年下半年,因經營業績下滑,降低了師資的課時補貼。

在今年5月的業績會上,針對是否有裁員計劃中公教育表示,“2022 年,公司會在產品、人員和渠道等方面進行成本管控,尋求最佳平衡點,推動公司穩健發展。”
裁員、減少教師課時情況也獲得中公教育員工的證實。上文所述中公教育前員工對搜狐財經表示:“有個做IT培訓的部門,這個部門以前有20多個人,現在就剩1、2個人了。以前,5、6個月的課程分很多階段,每人老師每人領一個階段去授課,現在是一個老師挑大梁。”
“做善良的人”是中公教育的企業文化,但在該前員工眼中,中公教育并沒有貫徹這句企業文化。
該前員工透露,目前在中公教育提離職是很難按照N+1的標準進行經濟補償的,在周例會上高管曾表示“大家不在這個水平上”。
據了解,目前中公教育對員工限制了OA權限,員工無法查看自己在OA上顯示的調休天數。
上述前員工表示“在中公教育,工作日是不允許提加班的,因此老師們的調休都是周六、日加班加出來的。而這些加班,在員工離職時,按照100元/天的標準向員工支付。”
在中公教育,很多一線管理人員的工資并不比一線教師高,但卻同時兼顧管理和授課兩項工作。因此,“年終獎體現”是這些員工重要的工作動力。
但中公教育并沒有兌現員工的年終獎。“2019年的年終獎到現在只發了一半。”該前員工表示“年終獎是電話通知,沒有明文,現在公司根本不承認有年終獎。”
“承諾的太多,但現在卻沒有兌現。”該前員工認為,這是目前中公教育內部很多老師擺爛、躺平的重要原因。
此外,中公教育也會在老學員的身上“做文章”。
對于那些“落榜”的學員,中公教育通常會推薦其他課程,這種轉課的服務在內部被稱為“二轉”乃至“三轉”。但這些留下的學員,卻并不一定能夠享受到同等價值的服務。
據該前員工表示,其領導在傳達指令時指出有些產品,如第一年不過第二年可以免費上課,這一類學員后續并不會被安排好的老師。
據了解,在中公教育內部好的老師一天的課時費可以達到七、八百元,而相對一般的老師一天的課時費在二、三百元。
該前員工表示,“在高峰的時候,程序員培訓幾天去講公務員課程的情況是有的,沒有課時費,就是支援。”

“激進”的招生策略
為刺激招生量,中公教育的銷售費用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2018年至2021年,中公教育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1.02億元、14.83億元、18.12億元及21.05億元,占營業總成本的比重分別為22.01%、20.17%、19.8%及21.39%。

2019年中公教育更是推出了以理享學為主的學員貸,相較于市面上常見的學員貸,中公教育的學員貸風險更高。
在該模式下,理享學作為助貸機構幫助學員申請貸款,向其支付服務費或手續費,并由理享學向放貸機構進行利息或費用結算。
理享學的推廣帶來的直接反應便是負債的高企,2018年至2021年,中公教育的資產負債率年年攀升,2018年至2021年中公教育的資產負債率從58.98%上升至81.67%。
但零成本上課的學員備考積極性不高,導致貸款模式下形成的退費率總體高于中公教育整體的退費率。
2019年至2021年,貸款模式下的退費率分別為68.46%、73.06%及82.94%,而同期中公教育整體的退費率分別為44.14%、46.54%及68.46%。
退費率的升高意味著,中公教育需要將大量的預收學費退還給學員。2019年中公教育的退費金額為74.23億元,2020年中公教育的退費金額為100.09億元,2021年1-9月中公教育的退費金額為123.97億元。
其次,貸款產生的手續費對中公教育也是一筆負擔,2019年至2021年,中公教育向理享學支付的貸款手續費分別為0.35億元、2.11億元和1.83億元。而中公教育通過理享學獲得資金的收益能否覆蓋這諸多成本,則不得而知。
中公教育大力推廣理享學背后的邏輯并不難理解。雖然,考公的熱情逐年高漲,但是公考的職位卻不會無限度的提升,且招錄名額有限,對于中公教育其最終能確認的收入是有限的。
此外,中公教育也會在學員的學費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中公教育的收入主要可以劃分為四種類型:不可退費部分確認的收入、筆試通過不退費部分確認的收入、筆試不通過不退費部分確認的收入、面試通過確認的收入。
在此邏輯之下,學員規模是影響中公教育創收的重要因素。為保證收入,中公教育調整策略,推出新產品。在招錄人數不變的情況下,參培人數越多,雖然會使得通過率下降,但卻能夠保證中公教育獲取一定比例的收入。
近年來中公教育在參培總人數增長的情況下,筆試及面試通過人數基本不變,但不通過人數的占比卻有所增長。
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公教育筆試通過確認收入人次合計為15.3萬,面試通過確認收入人次合計為11.98萬,較2019年前三季度及2020年前三季度的累計人數變動較小,但不可退費確認收入人次、筆試不通過確認收入人次則發生較大變動。
具體來看,2021年前三季度不可退費確認人次40.3萬,較2020年減少37%,較 2019年增長49%;筆試不通過確認部分人次124.07萬,較2020年增長11%,較 2019年增長62%。
在2021年的年度業績預告中,中公教育預計2021年全年發生學員退費140億元—160億元。

“踏”錯了節奏
如果只是公考培訓業務,中公教育可以賺到的錢是有限的。即便大舉推行不過全退、理享學等銷售策略,都無異于飲鴆止渴。從業務邏輯上都無法為中公教育創造出穩定的利潤。但這些策略,卻可以在短時間內為中公教育籠絡大量現金。
但收獲大量資金的中公教育,其流動比率卻連年下滑,2018年至2021年中公教育的流動比率分別為0.74、0.75、0.94、0.34。2021年,中公教育賬面貨幣資金和交易性金融資產總計23.17億元,不足以覆蓋同期的31.53億元的短期借款。
2018年至2021年,中公教育在投資活動中花費最大的便是投資及構建資產。其中投資主要是購買理財產品,2018年至2021年,中公教育投資支付的現金分別為171.36億元、270.55億元、410.34億元及63.12億元。

自2018年以來,中公教育在各地大興土木自建教學基地。翻閱中公教育2018年至2021年年報,中公教育通過自建或收購方式進行的投資共有10個。
中公教育的營業成本主要包括職工薪酬及開辦費,所謂開辦費主要指為舉辦面授培訓而發生的酒店住宿(學員、師資及教務住宿)和餐飲費、酒店培訓場地使用費、師資交通費、講義印刷及面授課其他必需品等費用。
從業務出發,中公教育在地產行業的投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這種思路在2021年地產行業的嚴格監管下,中公教育的地產投資很難按照設想推進。
2020年底,中公教育對外公布了兩個大動作:一是以30億元在北京市昌平區拍下一塊住宅用地和一塊多功能用地;二是定增融資不超過60億元,擬在北京市懷柔區打造學習基地,兩項決策給中公教育帶來了不小的資金壓力。
或許是出于緩解資金壓力的目的,中公教育將昌平住宅地轉讓給龍湖地產“共同開發”。龍湖地產以5100萬元受讓北京中公教育未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股權,并提供約13.79億元用于償還中公教育的借款。

中公教育如今的困境,或許都是早期“過度”擴張欠的“債”。
對于2021年的大起大落,中公教育也進行了反思。在2022年5月的業績會上,中公教育表示“將積極整改過去一年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彌補管理過程中的不足,改進預算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全面啟動新一年度的經營提振計劃,讓公司盡快重回發展軌道。”
從業務上,中公教育目前橫跨招錄考試培訓、學歷提升及職業能力培訓等3大板塊,具體課程品類涵蓋公考、教師、事業單位、醫療、金融、財經、IT等一百多個類型。
2018年至2021年公務員招錄面授培訓貢獻收入一直維持在50%上下。從收入上,目前“編制”崗位依舊是中公教育的主要收入來源。

近年來考公需求不斷擴大,中公教育問題不斷,同為公考培訓領域的華圖教育上市未果,但市場上卻沒有跑出新的選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