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優等生帶動后進生 只是一種學霸的壓力學渣的陰影 重點班,其實是重點學校的一種衍生. 上世紀50年代初,受學習蘇聯模式、發展重工業的影響,國內急
原標題:優等生帶動后進生 只是一種學霸的壓力學渣的陰影
重點班,其實是重點學校的一種衍生.
上世紀50年代初,受學習蘇聯模式、發展重工業的影響,國內急需重工業人才.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集中力量辦好部分學校,從而為國家培養高質量人才,成為當時的一種選擇.
于是,重點學校制度應運而生.

1962年,教育部頒發《關于有重點地辦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學校的通知》,要求各地選定一批重點中小學,它們須“在數量、規模與高一級學校的招生保持適當比例”.
重點學校在文革期間一度被取消,1978年后得以重啟與鞏固,當時教育部提出要在經費、師資、生源等方面向重點學校傾斜,由此,從縣、市、省到國家級,各個層級的重點學校誕生.
自然而然地,經費資源倒向哪兒,追捧的人群便涌向哪兒.
人人都想擇校進入重點中學,但這些學校畢竟名額有限,能進與否,要拼的或許不只是成績了.
在《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一書中,一項2003-2004年對北京、蘇州、寧波等10個城市調查顯示,優勢階層(高級和中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子女約60%在重點中學就讀,而低階層家庭的恰好相反,約60%子女在非重點學校就讀.
為了緩解該體制帶來的不公、緩和競爭的過分集中,教育部門曾推行過倡導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設立“示范性中學”的舉措.
但前者沒能觸及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根本,還一度帶來了“天價學區房”.北京德勝學區一處12平米的房子去年賣到了360萬的高價.30萬/平米的高價,不知讓多少家庭望塵莫及.
后者實際上在走重點學校的老路,久而久之,原本用以縮小差距的教育,反而加深了這一溝壑.
沒有考進重點中小學,你離好大學可能又遠了一點.
而且,喊了多年的“取消重點班”,基本是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即初中和小學.未被包括在內的高中階段,以及與它直接關聯的初升高、高考,才是更血腥的搶奪賽.
長久以來,重點高中及其重點班,一直被視為備戰高考所需的墊腳石,競爭強度高居不下、區別對待也始終存在.
如果高中學校、班級的分層競爭激烈不減,低一級學校分化培養的需求,又能消減多少?
經過長年累月的發展,“重點培養”這一概念早已是“深入人心”一般的存在,一聲倡導、一紙規定已很難將其取消.
但凡有條件、有能力的家庭,大多會盡可能讓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非放任其進入較“差”的環境中學習.
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焦慮.在應試教育之下,沒有人會不知道一路能搭上初中、高中重點班的車,到底有多香.
一項對山東濰坊市區某高中進行的《重點班和普通班學生學習能力比較研究》顯示,在重點班的氛圍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學習作用的認識要高于普通班.總而言之,兩者學習能力的總體水平存在顯著差異.
同時,在外在條件上,前者所擁有的師資力量、(資源不均等時的)教室環境、班級規模等,都比后者更加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