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經歷長達半年的行業寒冬 教培機構下一波紅利風口依舊是暑期 七月的到來對于教培行業來講,并不是轟轟烈烈的。 在六月初落筆《教培行業將在
原標題:經歷長達半年的行業寒冬 教培機構下一波紅利風口依舊是暑期
七月的到來對于教培行業來講,并不是轟轟烈烈的。
在六月初落筆《教培行業將在六月引爆廝殺》時,懷著一腔激動和期待心情的我并沒有料到,這一記想象中會引爆行業的“重拳”,最終竟打在了棉花里。
七月,受到全國矚目的高考剛剛結束,而教培行業的生死考卻也悄然開始。
燈光昏暗的客廳里,一位老人坐在沙發上不住地念叨著:“不是我說你呀,好家伙,你這還得養倆孩子,還得記著每天還貸款,心里頭老是擱著這事,心情不好這身體肯定也不好啊......”

坐在老人對面的中年男人是北京市某少兒英語教培機構校長金昊,聽到母親的這些話,他低著頭沉默不語。
這是我在看了教培行業紀錄片《活》后,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
那些上了鎖鏈的機構大門,那些門窗上張貼的一份份告示,以及那些教室里堆積落灰的桌椅.....這些具象化的場景,我不是沒有想到過,但是當我真實的在紀錄片中看到時,內心空然一沉。
“招生?”無錫市某藝術機構校長在聽到我的詢問后,抬起頭來反問了我,“現在員工的工資都開不出來,也沒有人天天來上班了,您覺得我拿什么招生?”
六月底,《教培校長參考》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全國1506家教培機構參與填寫。調查中顯示,全國教培機構的平均破產率超過20%,這意味著每5個機構就有1個破產關門,其中湖北、廣東、河北較為嚴重;
90%的教培機構采取了降薪,41%的教培機構進行了裁員;
復課也呈現兩極分化,一面是復課率超過70%,另一面是復課率低于10%,北京、湖北、新疆、東三省的教培機構仍在苦苦掙扎……
于是,就這樣,在行業本該激烈廝殺的六月招生大戰之下,實際上依舊有大量中小機構在“沉默”負傷。
深吸一口氣。教培行業持續翻涌著讓人難耐的暗潮。
半年寒冬 持續自救
一個普通的下午,在辦公樓的一間小會議室里,聚集了五、六位教培機構校長。大家彼此之間欣然相見,坦誠相談。
這樣的場景,于各個城市里都有在發生。
在教培行業持續低迷的寒冬里,一直以來彼此間交流甚少的業內同行們,在行業大境況的促使之下,都不約而同的聚到了一起。
“作為我個人來講,其實利益不利益的真的不再是最重要的,”某機構校長對大家坦誠地表示道,“我們先得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經歷了長達六個月的行業寒冬,教培機構的自救行動一直在進行著。
首先,留存住已有用戶群體,依舊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我們現在雖然沒有復課,但是已經復工了,而且我們即將復課,”一位機構校長對編者說,“現在我們最看重的事情就是維系原有用戶群體,這是最基本的第一步。”
編者記得在疫情期間對于中小機構的建議中,反復強調的便是做好自身服務,留存已有用戶群體。事實證明,大量存活下來的機構,也正是因為做好了這一點,才得到了危機之后的第一縷生機。
用戶基礎足夠堅實,不僅是因為一直以來對于用戶的聯系緊密,還因為自身的教學效果值得用戶付出信賴。口碑效應在為大量機構存留住原有用戶的同時,還會在疫情過后帶來源于本地的一批新生源。
其次,便是要盡最大努力能夠順利復課。
據調查資料顯示,截至六月底,全國整體的復課率達到了42%,復課復蘇的基本面已經顯現。在七月,湖北、遼寧、吉林等城市也都陸續發布了復課通知。
然而,通知歸通知,到了實際生活中,復課依舊存在著大量坎坷。
“如果疫情真的沒問題了,那我們當然還是更希望孩子能夠在線下機構進行學習的啊!”一位家長對編者坦誠道。
在經歷過半年的宅家生活后,即使每天都在跟著在線課堂進行學習,這位家長卻依舊眼睜睜看著自家孩子的成績逐步下降。這位家長焦慮地表示,孩子馬上就要升入初三,面臨大考,現在這個學習情況真的非常著急。
然而,即使被焦慮的情緒所困擾著,家長依舊不放心將孩子送去機構上課。唯一的顧慮便是疫情安全問題,在教學效果和生命安全之間,家長們自然還是會果斷選擇后者。
北京教培行業的慘痛經歷便是讓整個行業啞然的實際例子。疫情是否會常態化?在這個可能會常態化的境況之下,教培機構如何做才能避免悲劇重演?在復課準備工作上,教培機構究竟又該如何夯實詳盡?
對此,越來越多的教培機構在準備復課工作之余,開始默默重視起了線上模式。
在疫情的最開始,大量機構都堅定地相信著線下模式,認為疫情只是臨時存在的,待這段時間過去,整個教培行業的重點一定又會回歸線下。
然而事實證明,“回歸線下”的這一戰線,從一月份一直延長至今。北京疫情的反復,更是給了教培行業一記重擊。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后,越來越多的教培機構們,終于意識到了線上線下業務并存的重要性。
有專家表示,在經過了半年的磨合后,通過目前部分已經恢復正常的城市數據來看,其實已經有大量家長和學生習慣于將一部分時間在線上完成,而另一部分時間更集中精力在線下機構學習,這樣既可以提高效率,又能夠提升學習效果。
朗播創始人杜昶旭表示,在北京疫情反復后,最明顯的影響就是用戶心態的影響。一個最直觀的變化就是家長的心態變得十分謹慎,大量家長的想法都變成了“就算復課了,也先別讓孩子去了。”
由此可見,即便是線下順利復課后,消費者的心態依然保持警惕。“等一等再去上課”的心理出現后,就會意味著線下機構要思考怎么解決復課后依舊沒有人來的情況。
由此,做好線上線下雙重準備就變得至關重要。
紅利風口 再度來襲
其實如果靜下心來仔細回想,便不難發現,今年的暑期招生熱潮,必然不是一片“沉默”的。
所謂一拳打進棉花里,更多指的是大量的中小機構。而對于一眾頭部機構來說,持續的吸睛引流布局,讓今年夏天的暑期大戰戰場上時刻都在閃爍著各家靚麗的身影。
包攬各個全民喜愛的熱門綜藝,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免費低價潮”,在各大爆紅流量平臺上持續推送布局。頭部機構在今年的暑假招生大戰中,風頭絕對名列前茅。畢竟,好不容易熬過了疫情的黑暗期,現在有誰肯在這個關鍵時期松懈呢?
而誠然,行業內的下一波紅利風口在哪里?
——不得不承認,依舊是暑期。
已經持續了近半年不穩定的學習生活,每個家庭目前最大的關注點必然是在孩子的學習上。據《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最新發現,2020年中國人花錢排行榜占據前三位的分別是:教育培訓、住房、保健養生。
——在疫情持續半年的情況之下,教育依舊是家庭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此可見,在疫情過后,家長們和學生們對于教育培訓的訴求依舊會大量爆發出來。而暑假,正是接下來首個爆發期,瘋狂補課的局面將會不可避免的出現。
暑期紅利確實存在,而培訓行業究竟如何才能抓住這一波紅利呢?有專家表示,最主要的可能還是要取決于前期準備工作是否做得足夠充分、宣傳戰營銷戰是否打得好、接下來是否能夠正常開課等等。
從趨勢來看,相信每個人都深有體會,今年的暑期招生大戰會被頭部機構的大肆宣傳而占據全部的流量入口。在頭部機構發力過猛的境況之下,我們不得不為剩下的中小機構而擔憂。還處于“養傷”階段的中小機構們,現金流拮據的情況下,又沒有流量的加持,如何才能抓住暑期紅利的風口呢?
暑期紅利即將迎來第二波熱潮,這一波新的紅利是會被幾家頭部機構迅速分吃掉,還是能夠讓整個行業得以均分共升,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七月,真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憂。
這一邊頭部機構持續發力噴薄流量,那一邊各家中小機構奮戰在復課一線嚴陣以待,而同時,依舊有大量未觸及曙光的機構在生存邊緣用力掙扎......
正如文首所講,七月,受到全國矚目的高考剛剛結束,而教培行業的生死考卻悄然開始。
講到這里,編者耳邊不由得再次響起了《活》中那位老人講的一句話——
“先活起來吧。”老人的聲音沉重且有力。
“得先活起來,三點水的那個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