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吳文輝的黯然離場 留給閱文的是一地雞毛 在騰訊眼中,吳文輝的黯然離場,留給閱文的是一地雞毛。 為了顯示客觀,騰訊將這種失望的情緒,直
原標題:吳文輝的黯然離場 留給閱文的是一地雞毛
在騰訊眼中,吳文輝的黯然離場,留給閱文的是一地雞毛。
為了顯示客觀,騰訊將這種失望的情緒,直接用數字語言寫在了閱文這半年的財報里。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閱文總收入為 32 億元,同比增長 9.7%,經營虧損為 35.56 億元,相較去年同期 5.3 億元的盈利,斷崖式下跌近 600%。

這是閱文多年來首次迎來虧損,還是巨虧。財報發出后閱文股價應聲大跌,截至 8 月 12 日收盤報 45.8 港元 / 股,較前日大跌 9.49%,市值蒸發近 50 億港元,折合人民幣超過 43 億元。
新上任的 CEO 程武在財報中直言不諱地對公司上半年的業績進行了 " 自我 " 批判:" 令人失望的業績變現讓我們意識到公司底層商業模式抗風險能力的缺失和沉積數年的結構性問題。"
劃重點:沉積數年、結構性問題。
不管今年 5 月創始人吳文輝團隊與閱文分手時到底經歷了什么,顯然從程武的表達上來看,騰訊全面接管后的 " 新閱文 ",對以吳文輝為代表的 " 舊閱文 " 進行了全盤的推翻與否定。
閱文的過往就這樣在三言兩語的寥寥千字中跌進了塵埃,而騰訊則試圖讓這個老牌網文江湖從塵埃中再度開出花來。
01 三年 100 億,做不出第二個 " 慶余年 "
很少看到估值幾百億的上市公司,會在財報中如此直言不諱地承認業績差的事實。
" 公司把自己所有業務板塊都說的一團糟,感覺要倒閉,不倒閉也要大亂的樣子,不大亂反正也沒啥前途的樣子。這么說自己壞話的公司頭一回見。"
8 月 11 日晚,閱文財報剛剛發布,就有網友瞠目結舌。
盡管上個月公司已經發布了預虧警告,但靴子落地的這一天,還是驚掉了大部分投資人的下巴。外界料到高管換血之后勢必要 " 新官上任三把火 ",但令人沒有想到是,這第一把火率先燒到了二級市場。
首當其沖就是新麗傳媒,造成這次閱文財報如此難看的罪魁禍首。
7 月 20 日,半年財報發布之前,閱文率先公開了預虧警告,稱收購新麗傳媒而導致的商譽及商標權減值人民幣 37 億元至 47 億元,預計上半年凈虧損至少 13 億元至 17 億元。
顯然,最終新麗背上的這口鍋比預料中還要大。
半年報顯示,2020 年上半年的虧損主要原因,一方面來自有關收購新麗傳媒的商譽及商標權減值撥備人民幣 44 億元,另一方面來自收購新麗傳媒時設定的獲利計酬機制下的獲利計酬代價預計調減導致 IDE 代價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人民幣 12.4 億元。除此之外還有少部分長期投資減值撥備。
簡單來說,就是被收購后的新麗表現太差了,差到拖累了整個集團。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2018 年 10 月 31 日,想要成為 " 中國漫威 " 的閱文在看到版權化運營的巨大想象力之后,以 155 億元的交易對價收購了彼時被認為擁有強影視版權運營能力的新麗傳媒,并簽下了三年凈利潤不低于 5 億元、7 億元和 9 億元的業績對賭承諾。
結果我們已經知曉,連續三年的業績不達標。
2018 年,完成了承諾的 65%,2019 年完成了 78%。被寄予厚望的 2020 年上半年不僅沒有追上業績,甚至遭遇了 9710 萬元的凈虧損。即便是受疫情影響的影視行業整體預冷,新麗的這張成績單也是出乎意料地跌破眼鏡。
高價收購后的這三年,新麗傳媒除了成功運營了劇版《慶余年》這一個 IP 項目,什么像樣的成績都沒有拿出來。不僅沒有向集團證明有 " 批量復制慶余年 " 的能力,更是白白浪費了 155 億元的交易對價和三年 100 億元的收入成本,最終現金打了水漂。
這一次,閱文是真的被坑慘了。
管理層在財報中直言不諱地稱:" 我們缺乏一個既熟悉網絡文學、也熟悉影視制作的團隊來推動整個過程。" 這句話,無異于對新麗的公開處刑,甚至算得上集團 " 打假 "。
理論上講,閱文彼時收購新麗傳媒,正是因為看中了其整個團隊影視制作的出色能力,畢竟成立于 2006 年的這家老牌傳媒公司,在官方簡介上赫然標注著《誅仙》《如懿傳》《我的前半生》《女醫明妃傳》等多個網絡文學 IP 改編的影視作品。
直言這樣的團隊 " 不熟悉網絡文學、影視制作 ",閱文就差在財報中明晃晃地寫出五個大字——我們被騙了。
但實力 " 挽尊 " 的騰訊不愿意承認自己直接上當受騙,其終究還是將這一重大戰略失誤的鍋,甩在了吳文輝帶領的 " 舊閱文 " 身上。
財報原文說的不算隱晦:" 我們認識到閱文在過去幾年累積下的一些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使公司市場份額逐漸下滑,并弱化了公司的競爭優勢,是導致本次業績不如人意的根本原因。"
談到結構性問題,事情聽起來就大了。
簡單講,新的管理團隊認為,在上市以來的三年內,閱文最直接、最重點的版權運營工作不僅沒有收到什么效果,反而連核心的運營機制都沒有建立起來。
" 我們還缺乏一種機制和自上而下的規劃來推動構建以 IP 為中心的內容和運營策略,從而促進橫跨各個內容形態的開發制作以最大化 IP 的生命周期價值。盡管我們過去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真正的問題在于如何實現規模化。"
換句話說,三年幾百億元的投入,吳文輝團隊 " 無能 " 到連個機制都沒有跑通,版權運營了三年,最后運營出個錘子。
而這把錘子在管理層大換血之后被遞到了新的掌權者手中,成為了錘爆閱文 " 舊時代 " 經營管理無能的致命武器。
02 重新審視內容 " 基建 "
騰訊錘爆 " 舊閱文 " 的第二個無能之處,就是轟轟烈烈的免費閱讀改革。
其實,和版權運營業務 " 失敗 " 的原因類似,免費閱讀算得上必行的戰略,但同樣缺乏團隊執行能力。
眾所周知,作為老牌付費網文平臺,閱文近年來無論是付費用戶數量還是用戶的付費意愿都持續遇冷。去年年初,閱文在 2018 年財報中公布,過去的一年中集團旗下各平臺的 MAU 為 2.13 億,同比增長 11.5%。但付費比率卻從 2017 年的 5.8% 降至 2018 年的 5.1%,用戶的付費意愿在下降。
到了去年年中,這項指標的數字持續下降,平均月付費用戶從 1070 萬人同比減少 9.3% 至 970 萬人,付費比率繼續下降至 4.5%,每名付費用戶平均每月收入從 24.2 元下降至 22.5 元。且原本處于核心的在線收入也遭遇了持續的業績下滑。
而到了今年初,閱文選擇不再公示付費用戶及付費比率的具體數字,反而將重點放在免費閱讀的用戶增長上。
大勢所趨,無可厚非。在行業內免費和付費之爭尚未決出勝負之時,兩條腿走路是最簡單的辦法。
但諷刺的是,今年這份 " 令人失望 " 的半年報告中,最大的亮點反而是幾乎被 " 放棄 " 的在線業務收入增長,尤其是付費閱讀。
財報顯示,平臺的平均月付費用戶又從去年年中的 970 萬人同比增加 9.3% 至 1060 萬人,從前年到去年再到今年,一模一樣的變動比例,付費用戶數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這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不僅如此,今年上半年平臺的每名付費用戶的平均每月收入又從 22.5 元激增至 34.1 元。公司稱主要是由于加強了內容深度運營、優化了推薦體系、擴張了內容分發渠道所致。
相較之下,反倒是被寄予厚望的免費閱讀業務 " 未能達到我們的預期 "。
被吳文輝好不容易拉平的版權運營與在線業務收入,也再次回歸在線業務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局面。
回過頭來再看,此前閱文因版權孵化和運營改革而鬧得沸沸揚揚的 "55 斷更 "、" 合同事件 ",也在作者與平臺的撕裂和行業內部大討論中,收獲了個錘子。
繞了一大圈,閱文巨大的版權運營和免費閱讀想象力幾近破滅,在創始人吳文輝出走之后,公司又回到了他最擅長的付費閱讀的基本盤。
新的管理層,也確實是這么承諾的:" 展望未來,我們會采用相同的批判性思維和積極回應的態度去解決公司在其他業務板塊中的問題。我們將對閱文的內容、平臺和生態系統進行升級再造。"
有人調侃,新團隊把半年業績錘得這么慘,可能是已經想好今年年報要怎么寫了。
你完全可以將這份半年報看作是新的管理團隊對舊世界毫不留情的 " 擠水分 ",但它其實更像是管理層將吳文輝出走后留下的 " 雞毛 " 一根根撿起來,和企鵝大本營散落的鳥毛合在一起,綁成一根新 " 撣子 ",指向騰訊和閱文共同的新文創未來,揮斥方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