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尊師不易,嚴師更難 時代在變,最大的變化是學校的嚴師少了許多,在介紹優秀教師那些眼花繚亂的說辭中,很少有嚴格要求學生這一樸實和傳統的標準
原標題:“尊師”不易,嚴師更難
時代在變,最大的變化是學校的“嚴師”少了許多,在介紹優秀教師那些眼花繚亂的說辭中,很少有“嚴格要求學生”這一樸實和傳統的標準了.師不嚴,道不尊.把“道”理解為成長之道,就是按教育之規教育孩子.

正如黑格爾所言,教育的過程是使兒童從自然的個體成長為國家公民的過程,它通過對兒童自然性的去除和個性的改造而使兒童獲得普遍性的倫理規定.
因此,尊師的原則是教育最為內在的律令,在現代社會當教師不是“神”的情況下,教師依然還是約束者、困難的發包人,即逼著孩子“跳一跳”的“嚴師”.“嚴師”多,是社會的幸事.真正的教育是在尊重和信賴中發生的,它意味著:
——對孩子負責,就必須做無名英雄或沉默者,孩子受益了也記不得你的作用,真心為孩子,必須不計得失.
——教育,具體到行為,就是“嚴格”,“狠著心”“婆婆媽媽”“不留面子”,甚至是在沖突中進行的,堪稱“心靈肉搏”.無論為師還是為親,教育者通常是單方面束縛自己的“不忍”,不言放棄,哪怕疼在心里.
——教育,本質上是希望把人生得失的一切經驗教訓傳給下一代.愛之深、教之切,方法不外是“言傳身教”.教育不是表演,通常是切膚之情,咬牙之痛,更不必取悅.
——教育,是一樁“先入為主”的事情,即要先講清是非黑白、正確與錯誤,讓孩子在相信與實踐中慢慢領悟.在互聯網時代,黑白界限模糊,清晰明確地“判斷”成為教師最高境界、最難的智慧和品行.“判斷”,是把握世界和人生一種自信和勇氣的表現.“判斷”,不是在規則和律令面前說是或不是,而是要在沒有是非黑白、復雜紛亂的情況下果斷行動并簡潔言說.
遺憾的是,當資本的權威性收買了學校的尊嚴,擇校、擇師市場也弱化了教師的權威性.在知識和技術傳遞可以購買的時代,人們便以為教育和教師是可以如商品一樣選擇和購買的了.
在沒有嚴師的時代,嚴格的家長更是罕見,這與討伐“原生家庭”與“兒童神圣”的浪潮此起彼伏,遺憾的是成長起來的新生代幾乎沒有為父母和老師辯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