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國際教育老師的核心素養 關于越來越多博士投身基礎教育的現象,鄭菲認為多是基于個人興趣與職業方向的選擇,但也有學術領域競爭壓力、高校
原標題:國際教育老師的核心素養
關于越來越多博士投身基礎教育的現象,鄭菲認為多是基于個人興趣與職業方向的選擇,但也有學術領域競爭壓力、高校晉升途徑和經濟回報率等外在因素考量。
她強調這種人才吸引也是國際教育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優秀的團隊可以走得更遠。博士學霸進入校園后,不僅能給孩子傳授知識,還能帶來個人經歷、學術能力和國際視野上的啟迪,而這些影響是無法評估的。

但她也強調,學歷永遠只是敲門磚,真正評估工作能力的仍是人際溝通、專業能力、工作經驗與效率這些基本職場指標。她建議,博士們在加入基礎教育領域前,應先確定自己是否真正熱愛這一行業,然后在工作實踐中擺正心態,積極學習,不斷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提及國際教師的核心素養,鄭菲認為教師不應該只是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更應該是一個引導者和支持者。老師、學生、學校、家長都是整個學習者社區的成員。一名優秀的國際教育老師要有改變和挑戰自我的勇氣,由灌輸型、傳授型教師向共同學習者的角色轉變。
此外,教師自身的思維能力和品質也極為重要。如果教師無法為孩子提供可以激發想象力空間的課堂設計,培養孩子的創意性思維就無從談起;如果教師不具備提問技巧,那么孩子只能囿于對與錯的知識性問題。因此,一名教師的思維能力和品質也決定了孩子能走多遠。
05淺談國際教育在中國的發展
鄭菲認為國際教育在國內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政策不斷收緊,國際教育的生存空間受到外部評估的挑戰;另一方面則來自于家長的壓力,“唯分論”和“學好數理化”的固化思維與國際形勢的變化加劇了家長在教育選擇上的動搖。
此外,部分從公立轉入國際教育體系的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脫離被動學習的習慣,這也讓家長對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國際教育理念提出了質疑,也不斷激化了“魚與熊掌兼得”的沖突與兩難。比如MYP項目就是本土化最艱難的案例之一。
對于國際教育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鄭菲期待教育部門與決策者在不斷規范辦學環境的同時,堅持全人教育的理念,求同存異,給予國際教育行業更多的空間與支持。
至于學生是否應該選擇國際教育,她說沒有所謂的優劣,只有適合與否。如果孩子能夠在公立教育體系中受益并獲得自信而全面的發展,國際教育未必是剛需。但有些孩子無法適應應試教育的壓力與模式,他可以在多元化的教育市場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課程體系與發展方向。
她還表示,出國留學并非唯一的成功之路,也不適合所有的學生,但是留學可以讓我們在不同的環境獲得獨特的經歷。尤其是在當下逆全球化和民族主義抬頭的大環境里,我們更需要有國家理解、能欣賞差異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