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強基計劃是冷還是熱 自主招生政策取消之后,幾乎無縫對接的,就是強基計劃。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
原標題:“強基計劃”是“冷”還是“熱”
自主招生政策取消之后,幾乎無縫對接的,就是“強基計劃”。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起步第一年,在36所一流高校開展試點。它的要求是高考成績加校考成績和綜合評價等,其中,高考成績不低于85%。
進入9月,與新生開學一同受到關注的是人們對“強基計劃”推進情況的關注。有點出乎意料的是,“強基計劃”首年遇冷的論調開始甚囂塵上,其中的主要依據是:“棄考學生多”“考生參加校考,卻發現空蕩蕩的教室”“一些高校開學后著手在新生中開展補錄”。
“強基計劃”真的遇冷了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確實有一部分學校在校招時出現未滿員現象,但是并不突出。某高校古文字學“強基班”新生張琳告訴記者:“以我們學校來說,確實少數人沒有參加校考,可能有多種原因吧。但是傳聞大面積棄考就不合常理了,進入‘強基計劃’的都是超一流高校,這樣的學校怎么可能招不上人?”
記者實地調研了北京某高校,這所學校今年計劃招錄150名“強基”生源,參加校考的大約130人,這說明,差不多有20人“棄考”了,計劃暫未完成。看到這里,大家可能會直接得出結論——“強基計劃”遇冷。然而再讓我們回溯一下報名這所高校“強基計劃”的總人數吧,記者查閱原始資料發現,報名這所高校“強基計劃”的總人數是38656人,入圍校考的比例高達258:1,此刻,還能說它是“冷灶”嗎?
按照已經公布報名人數的高校數據,今年全國約有6000個“強基計劃”名額,而報名人數至少超過百萬,粗略推算,一萬考生中也只能挑出四五位佼佼者,這樣看來,“強基計劃”無論如何也不能叫“遇冷”,而是“火熱”甚至“爆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