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四面楚歌的人文學科 當世界進入自然科學為王的功利時代,教育成為滿足生產的工具,不那么實用、不那么賺錢、不那么熱門的人文學科開始滑向
原標題:四面楚歌的人文學科
當世界進入自然科學為王的功利時代,教育成為滿足生產的工具,“不那么實用、不那么賺錢、不那么熱門”的人文學科開始滑向邊緣。
胡適先生曾在臺大法學院的一次演講中表示,當初考取官費出洋,哥哥特地囑咐自己要學些“有用之學”。

所謂的“有用之學”就是開礦、造鐵路,“千萬不要學些沒用的文學、哲學之類沒飯吃的東西。”
也就是說,文科院校的教育培養,已經不能迎合社會建設需求,大學教育開始看重實用,開始走向技術主義傾向。
根據《申報》1935年記載的新生錄取數據,“理科占21.6%,居第一位,工科占18.6%,居第二位”。僅僅一年時間,理工科錄取比例便實現了反超,文法科新生人數逐年下降。
然而,理科錄取率的一時勝利還遠遠無法調和龐大的文科畢業生人數,教育部部長王世杰就曾為此感慨:“文法學生過剩,實科人才缺乏。”
這一局面持續維持到上世紀50年代左右,國內文科學生比重達到最高值,文科失業已成為社會憂患。
同一時間,轟轟烈烈的院系調整開始執行,在進步、功利、實用的社會語境中,文科院系遭遇滑鐵盧式的衰落。
社會學系在此次院系調整中被一步步“取締”,直至徹底消失,其他諸如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人文學科也都被不同程度地削弱。
與此同時,工科人數達到全國數量的35.4%,成為各科學生之首,改變了先前以文法科為主的院校及學科結構。
到了90年代,綜合性高校建設成為風潮——規模越大,學科越多,能爭取的教育經費越多。在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低成本擴張的文科院系。
高校似乎淪為“文憑工廠”,只管輸出,不管去向,文科生群體似乎又重演了20世紀30、40年代的失業大戲,在《2020中國大學生就業藍皮書》中,文科仍然占領了紅牌專業的大半個江山。
由于就業處境尷尬,文科的研究項目自然無法成為高校資助的重點。
伊利諾伊大學教授戈登.哈特曾經指出:“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事實上英國的高校也在削減人文學科的經費。”
戈登.哈特所聲討的現象,與英國在2000年實行的EBacc改革息息相關。
這項改革簡單來說,就是將學生的“學術類核心課程”成績作為對公立學校的測驗,測驗結果不好看,將意味著更少的政府資源投入。
重點在于,藝術教育課程在EBacc改革中越來越邊緣化,上百位業界領袖為此聯名登報,批評政府忽略了創造性產業為英國貢獻的840億英鎊總產值。
看起來,頭部領袖們的義憤填膺,是在為英國150多年的藝術教育史抱不平,實際上,他們的反對前提與政府的經濟語境沒有兩樣。
“藝術教育在當今時代必須將自己‘再工具化’,并證明自己對經濟發展有用,否則就將淪為一般性的課外活動,或者像鋼琴課那樣彰顯貧富差距的私人教育。”
反觀中國的文科教育,高校所宣揚的人文精神也不過是一種公關話術,因為這樣能夠“在當下的文化氛圍——所謂更好的測驗分數、更高的學生出勤率——中獲得公眾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