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高考答題卡烏龍事件的價值何在? 事件:2018年高考出分后,河南四位考生家長稱自己孩子平時模擬考試600多分,高考成績才200-300分,質疑考生高考
原標題:高考答題卡烏龍事件的價值何在?
事件:2018年高考出分后,河南四位考生家長稱自己孩子平時模擬考試600多分,高考成績才200-300分,質疑考生高考答題卡被掉包,四位家長要求省招辦復核;省招辦、教育廳多次復核后確認答題卡系考生本人書寫;考生家長堅持認為其中存在黑幕,并在自媒體上發文廣泛傳播,造成較大社會影響;在考生堅持下,最終考生、家長、紀委工作人員共同參與,在省招辦辦公室啟封了答題卡原件,經比對,考生和家長確認答題卡確系考生本人書寫;8月11日,省紀委監察委公布了最終調查結論,答題卡系考生本人書寫并自行涂改。真相不言而喻:就是幾個熊孩子自編自導自演的“坑爹”鬧劇。
評點:
第一、高考制度仍是經得起考驗的公平選拔制度。經過多年實踐,人防與技防結合,身份證和指紋識別、全電子掃描、網上閱卷、全程視頻監考、多人監考等制度設計下,現行高考制度的考紀是可以信任的。
第二、高考制度的多個環節仍有完善空間。如:
*考生條碼能否與試卷整合,以防止考生和監考老師私自調換;
*網上評卷能否實現全部主觀題的背靠背“雙評”或“多評”;
*成績發布能否進一步細化,如細化到考生各個試題的小題分(至少客觀題總分和主觀題總分應反饋在成績單上。),以提升高考閱卷的信度;
*考生查分的流程能否進一步規范完善。
總之,讓“陽光高考”進一步落到實處,不只是堵上“考生違紀”“監考舞弊”的漏洞,也是公共權力跳出“塔西佗陷阱”,提升公信力的必由之路。
第三、中學階段教學秩序和考試質量堪憂。此次四位考生的平時成績都很“優秀”,高考成績卻讓家長大跌眼鏡。所以家長才不依不饒的認為答題卡被掉包。既然省紀委已確認高考成績為真,那肯定考生平時“水分”不小。
不少現代“福爾摩斯”發揮互聯網的威力,扒出來相關考生平時高中模擬考試成績和考試試卷,不難發現:幾位考生的平時成績問題不小,可能存在運用多種手段(如買答案、網絡互助、手機搜題、抄襲)等作弊的可能。如作弊屬實,那無疑揭開了另一個潘多拉魔盒:國人引以為傲的所謂扎實的“應試教育”,不僅犧牲了學生應試以外的綜合素養,可能連“應試教育”本身也千瘡百孔。一個鮮明的證據:2015年中國學生在國際PISA測試中成績急劇下滑,已反映出中國學生的真實考試能力并沒有媒體吹噓的那么霸氣。
第四、自主招生是否已淪為自主腐敗。這次答題卡事件在深挖過程中,網友順藤摸瓜曝出高校自主招生過程中的大量灰色套路,如虛假論文、虛假專利、虛假獎項等。蘇姓考生所在的某名牌中學批量制造了大量教授級、博士級論文成果,引起網絡大量圍觀,一時傳為笑談。該校畢業生為捍衛母校“尊嚴”,發揚“五十步笑百步”的精神,檢舉出同城、同省、省外其他名牌中學的論文同樣涉嫌作弊抄襲。“既然大家都在作弊,為何揪著俺們不放?”

上圖:某名校部分學生自招涉嫌作弊。
相對于統一、規范、公開的高考選拔,自主招生的預審、筆試、面試等環節都掌握在高校手中,天然存在巨大的尋租空間。高校、商家、名牌中學聯合組隊,合謀收割考生和考生家長的智商稅。在招生尋租與資本牟利的組合下,自招已逐漸蛻變為利益巨大的灰色產業鏈。如果說高考還是一場相對公平的學習較量,那自主招生似乎正在淪陷為富貴階層把經濟優勢轉化為升學鴻溝的特權。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發起的一項調查,61.4%的受訪者認為自主招生“不公開,不透明”,56.7%的受訪者認為自招已異化為“看錢看權”招生。早在2013年,人民大學招生處處長蔡某就通過在自招中為考生提供“照顧”,收受賄賂1000余萬,蔡某因此獲刑。
相對于高考,自招的問題無疑更嚴重,群眾的信任度更低。高校自招向何處去,唯有期待頂層設計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