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在時下學生很忙的背景下 小學生減負不能止于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 近日,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向省級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印發
原標題:在時下“學生很忙”的背景下 小學生減負不能止于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
近日,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向省級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以下稱《通知》)。《通知》強調要切實減輕違背教育教學規律、有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過重學業負擔,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如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家庭作業不超過60分鐘等(2018年12月29日中新網)。
為小學生減輕過重的學業負擔,在時下“學生很忙”的背景下,自然能夠贏來一片叫好聲。但筆者認為,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并非不必做作業,相反,可以做素質家庭作業。

學生來校是學習的,不做家庭作業,好像是對學生“撒手”不管了,其實并非如此。這實質上是在喚醒學生內心的自覺、自立、自主,讓學生走出被動式的“作業狀態”,進入主動式的“自主學習狀態”,從而激發學生保持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造福學生一生。也就是說,不做書面家庭作業,可以做素質家庭作業。比如,把作業變成學生喜歡參加的各種社會實踐、各種科普教育活動等,把作業布置得靈活一點、趣味一點、有選擇性一點。畢竟,時代不同了,教學辦法應該與時俱進,倡導開展“大教育”,即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于一體,開展“教育+”活動,如通過開展“教育+互聯網”“教育+社會”“教育+實踐”等教學的深化和擴廣,全面開展素質教育,提升學生整體素質。
其實,在美國,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有的學校只給學生列一些書單,鼓勵他們閱讀,提高文學修養。在國內,有一年春節前,武漢市武昌實驗小學全面取消書面寒假作業,改成“素質作業”。如要求學生和家人一起采購年貨、在除夕夜動手做一道菜、游覽一處本地或近地的景點、拿手機或相機拍一組家鄉的照片、留意并適當抄寫各家的春聯等。寒假作業變成了“打年貨”,讓人耳目一新。這些做法,都很有借鑒意義和啟示作用。比如在春季,多鼓勵小學生與父母們去踏青、放風箏,用相機記下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景;在暑假期間,開設游泳課,教學生學會游泳;鼓勵學生隨父母外出旅游度假消暑;在平時的節假日,鼓勵學生參觀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鼓勵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勞動、農業勞動等,真正讓學生們樂于參加,學得舒心,玩得開心,在動手、動腦、動腳中收獲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有專家指出,中外小學教育的最大不同是,在我國,學生該玩的時候不能玩,該學習的時候反而玩。小學生本來應該有玩的時候,反而拼命地學丟掉了玩。如寒假暑假家庭作業太多,成了壓在學生們身上的一座大山。反觀國外,法國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等自行安排寒假;英國小學生的寒假是參加家庭聚會和外出游玩。當然,國情不同,不可能一律照搬。特別是在應試教育“唯分數論”的背景下,小學低年級不得布置家庭作業,是否能夠落實到位還得打個大問號。但有一點應該引起教育部門深思:小學生的學習進步,不只是在作業中,更多的是在作業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