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小孩能有什么壞心思呢?就是討厭你出爾反爾而已 最近老母親逛知乎有點上頭,看到這個問題,特別想和大家探討: 我猜,大多數父母應該都是
原標題:小孩能有什么壞心思呢?就是討厭你出爾反爾而已
最近老母親逛知乎有點上頭,看到這個問題,特別想和大家探討:

我猜,大多數父母應該都是認可“應該信守承諾”的理念的。只是,養育孩子的漫漫長路中,的確有可能出現如題主那樣“一時沖動”給出承諾,回頭想想又不“合適”的情況。這種時候,又該如何處理呢?
我的觀點是:毀諾是一個代價非常大的事情,能不反悔就不反悔。這也就意味著,給孩子的每一個承諾,都要深思熟慮再開口。
具體要怎么做?我在今天的文中給了幾點建議,也歡迎大家在留言區一起討論!
1
想反悔?這些代價先想清楚
我們之所以會糾結要不要毀諾,是因為我們害怕:
“毀諾會不會讓孩子覺得我是個沒信用的人?”
“會不會讓孩子以后不再尊重我,不聽我的話?”
... ...
是的,毀諾帶來的最直接問題,就是讓我們在孩子面前失信。這種失信除了直接影響我們作為家長的權威,也容易成為孩子的“不良示范”——下次我承諾父母的事,也可以不必都做到吧?
除此之外,毀諾對親子間互信,以及對孩子安全感的傷害,更值得家長關注。

1、傷害親子互信
家長給出某個帶有預期目標的承諾(比如考出好成績就給游戲充值),但等孩子達成預期目標時,家長卻想反悔。表面上看是擔心孩子“沉迷游戲”,可仔細想想,這其中卻包含著對孩子的不信任感。
家長對孩子“沉迷游戲”的擔心是一直存在的,并非在孩子考出好成績之后才突然出現。這意味著,家長“沒想到”孩子會考出如此理想的成績,進而要求家長兌現(本以為沒機會兌現的)承諾。
孩子或許無法準確描述父母的這種心理,但千萬不要小看他們敏銳的感知力。孩子大概率能感受到父母“想反悔”背后,是對他們能力、態度和行動力的不信任。

感知到父母的不信任,孩子可能會因此覺得被看輕、被欺騙。同時,孩子對父母的守信程度評價,幾乎會瞬間降至零分。到這一步,再堅固的親子關系,都會出現裂痕。
2、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毀諾,會讓孩子覺得無法預測父母的行為,也不確定自己的行為會引起父母何種反應,因而感到困惑、膽怯、畏縮,缺乏安全感。
還有些孩子,會被父母破壞承諾帶來的強烈負面感受“打敗”,完成預期目標所帶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會大大降低。并會開始懷疑,父母一直給自己灌輸的“遵守規則會有好結果”、“努力會有回報”這類觀點是否真有意義。
正如知乎某匿名答主所說:“父母反悔的那瞬間,我覺得很屈辱、很無助、很絕望,再也沒有努力考第一的欲望了”。

怎么形容這種感受呢?大概可以這樣代入角色感受一下:
老板答應你,若年終績效進入前10%就增加50w年終獎。但當你達成目標,老板卻說一次性獎勵這么多,擔心你后續不能持續發力,還是先緩緩;
丈夫/妻子答應你,這次長期出差后,一定好好在家陪你和孩子。但當你獨自帶娃又一年后,他/她說看你一個人帶娃也完全沒問題,不如我多待半年再回家;
2
還想反悔?決定前先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如果你完全了解了毀諾的代價,依然覺得想反悔,我建議你先花點時間問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1、探問:我擔心的到底是什么?
在這一步,我們需要坦誠剖析、探問內心,看看自己擔心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說,讓我們想反悔的那個點,究竟是什么?

以知乎題主為例,家長擔心的是孩子就此沉迷游戲?還是擔心這次兌現承諾,下次孩子還會以成績提高來要求家長繼續給游戲充值?又或者只是覺得給個游戲充值500元,太貴了,不值得?
先搞清這個問題的答案,才好進行下一步評估。
2、評估:守諾 vs 毀諾,哪個傷害更大?
依然以上面的情景為例,先來評估兌現承諾是否真會帶來很大負面影響。
比如,家長如果擔心孩子沉迷游戲,可以進一步追問“給游戲充值500元,真的會直接導致孩子沉迷游戲,或者養成氪金(在網絡游戲中的充值行為)的習慣嗎?”
其實我覺得這兩點,家長都是可以管控的。而且不管是“沉迷”還是“氪金”,都不是一次充值就能養成的。當然,每個家庭對游戲的態度,以及孩子現實的情況都不太一樣,這里是想提醒大家,要自己依據自身情況,對守諾的結果進行評估。

在此基礎上,再來評估毀諾造成的傷害。如前所述,不兌現承諾會不會讓孩子覺得我們是失信人員?會不會影響親子互信?會不會造成孩子安全感降低?等等。
兩個結果一對比,相信你就知道到底要守諾,還是堅持要反悔了。就我個人而言,我會更傾向于兌現承諾,維護良好的親子關系。
3
真要反悔?這個5個工作必做!
家長反悔,孩子一定一定會非常受傷,我真的建議你不要輕易反悔。如果你前面兩點都想清楚了,依然決定反悔,那一定要做這些工作,努力把傷害降到最低。
1、誠懇道歉,別只打著“為你好”的名義
道歉非常重要,得先讓孩子知道父母想反悔不是自己的錯,也不代表父母對自己不信任和不尊重。道歉也是為了告訴孩子,“毀諾”是件不好的事情,這將有助于降低孩子對“守諾是否有意義”的質疑,也能為我們修復親子互信奠定了基礎。
千萬不要告訴孩子,不兌現承諾是“為你好”,這不僅不能顯示父母的權威,反而更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2、詳細說清毀諾的理由,并給孩子反對、討論的機會
詳細向孩子說明之所以想反悔的理由和擔心,爭取孩子的理解。也要給孩子提出反對意見、以及與父母討論的機會。
不如借此機會多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可能也會幫我們發現親子關系中存在的問題:為什么孩子特別在意游戲充值?孩子想通過游戲獲得什么樣的滿足?這種滿足是不是生活中特別缺失的 ... ...等等。
3、如果孩子同意,可主動提供補償方案
在和孩子坦誠地說完我們的擔心之后,如果孩子能夠理解,并作出讓步、同意不兌現承諾,那我們可以主動提出親子雙方都認為相對優質、同時也能體現對孩子信任和肯定的補償方案,看孩子是否接受。

4、如果孩子不同意,和孩子討論如何將父母擔心的危害降低
即使孩子堅決不同意父母毀諾,但經過前面的步驟,或許孩子更能接受父母和自己討論兌現承諾后的“附加條件”——如何把父母擔心的危害降低一些。
比如,父母擔心“沉迷游戲”,那么是不是可以請孩子一起討論制定可以玩游戲的時間?
5、和孩子一起復盤,避免類似情況再發生
當整個事件結束后,無論是否兌現承諾,在孩子理解和表達能力足夠的情況下,我們都可以找個恰當的時間邀請孩子一起復盤一下,主要目的是討論親子間承諾的“禁區”。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試著說說自己最擔心、最不愿意承諾的事情;并引導孩子說說自己最在意、最不可接受被反悔的承諾。
4
合理承諾,我有這些建議
你看,通篇說下來,就會發現,毀諾的成本,實在是太高太高太高了!而且,孩子的世界很小很單純,這決定了他們對父母的承諾期待很高。

所以,我們在做出承諾前,一定要深思熟慮,并合理承諾,不要因為一時沖動就脫口而出。尤其不要以那些需要孩子付出很多努力才能達成的預期目標,作為輕易承諾的條件,比如成績的大幅提高。
因為這個承諾,或許會成為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獨自堅持、克服種種困難的巨大動力,一旦被“毀諾”,對孩子的打擊可想而知,而這種打擊還很可能持續很久。
給大家一個小建議,其實我們可以選擇對孩子“靈活承諾”,就是不將承諾固定為某一個選項。
在提出達成預期目標的獎勵時,給孩子多個選項,并和孩子商量好,如果某個選項因故不能兌現,需要能接受其他選項作為替補,避免承諾臨時不能兌現的尷尬,也降低無法兌現某一承諾時對孩子的傷害。
最后,給大家一個承諾小tips,對孩子做出承諾之前,一定要先問問自己:
我是否相信我的孩子能達成預期目標?
兌現這個承諾需要我付出什么,我是否能欣然付出?
兌現這個承諾,對孩子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如果兌現,那些“不利的影響”我是否能平靜接受?
愿每個父母都能守住與孩子的互信,畢竟我們都想成為孩子最堅實、最可信任的后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