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宜賓靈堂式文化墻引爭議 如何避免審美差異的爭議 近日,有四川省宜賓市民向封面新聞爆料稱,敘州區柏溪街道一道文化墻主題浮雕采用白色字
原標題:宜賓“靈堂式”文化墻引爭議 如何避免“審美差異”的爭議
近日,有四川省宜賓市民向封面新聞爆料稱,敘州區柏溪街道一道文化墻主題浮雕采用白色字體加黑色祥云圖案搭配,整個風格“有點像靈堂”,希望有關部門能予以處理。敘州區委宣傳部對此回應稱,有這種反映,系因“審美不一樣”。(據1月14日封面新聞)
據介紹,該文化墻系10多年前打造的,重現了原柏溪鎮比較典型的老街景點和敘州區的風景,留下老柏溪的記憶。因時間久遠、風吹日曬等原因,原本就是懷舊風格的墻面顏色有些變化,但更有歲月滄桑感。市民的吐槽被認為是由于各人審美水平和審美角度的不同而產生的差異。

文化墻的風格引起爭議(圖源:封面新聞)
說是審美水平差異,當然也可以這樣認為,畢竟“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藝術作品的理解也會如此,視角不同,對作品的解讀、賞析和看法就會不同。以這面文化墻來說,設計與建造者之所以這樣完成作品,站在他們的審美角度來看,肯定是自我感覺良好才會這么干。但市民稱,墻面的圖案和色彩有些不妥,感覺“遠看像靈堂,近看才知道是文化墻”,一位女士說:“看上去陰森森的,有時候晚上往這里經過還有點害怕呢!”當地的一位畫家也認為,該文化墻以懷舊的形式展現當地的人文歷史,“從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但構圖采用白字和黑色祥云圖案,單純黑白對比很容易引起聯想,引發市民吐槽也就在所難免了。”

文化墻的風格引起爭議(圖源:封面新聞)
可見文化墻以“黑白配”來呈現懷舊的主題,并不能得到市民的廣泛認同。文化墻是面向公眾的,并不是一個小圈子的藝術,如果以公眾的審美角度“欣賞”不了,這樣的設計就不能說是成功的,也不能以“審美差異”來帶過。
類似的“審美差異”問題時有報道,有的沿街商鋪在進行店招設計時,被弄成整齊劃一的“黑白配”風格,也讓人感到不適。其實,要避免這樣的“審美差異”并不難,就是在確定施工前,不妨多準備幾套方案,征詢一下公眾意見,以公眾能接受的審美為依歸,就不會有“審美差異”的問題。面向公眾的設計,聽取公眾的看法也是應有的題中之義,如果缺少這一環節,造成審美角度的落差,得不到公眾認可豈不是費力不討好?
當地一位畫家建議,既然文化墻已經引發市民吐槽,相關部門應當征求專業人士意見,對部分構圖和色彩作出調整完善,讓文化墻成為真正的文化地標。這種合理化的建議也不妨聽一聽,把好事辦好,豈不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