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為何孩子玩游戲很專注 卻沒法專注學習? 很多家長都為孩子的學習問題操碎了心,其中最容易被詬病的是注意力問題。 一位媽媽形容自己孩子晚
原標題:為何孩子玩游戲很專注 卻沒法專注學習?
很多家長都為孩子的學習問題操碎了心,其中最容易被詬病的是注意力問題。
一位媽媽形容自己孩子晚上寫作業,寫兩個題,愣十分鐘,再憋幾個字,上廁所蹲半小時,再背幾個單詞,出來吃水果花二十分鐘。寫作業異常煎熬。很多老母親表示,看孩子寫作業,能當場直接暴斃。
去學校找老師了解情況,老師也反映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開小差。
怎么辦呢?訓練注意力吧。然而,效果了了。
講道理吧:上課要認真聽課,寫作業要注意力集中,只有這樣才能成績好,才能上好學校,有好前程。聽到耳朵結垢,也沒用。
除先天性注意力缺陷
大多注意力是人為被破壞的
我們經常誤以為注意力問題,是意愿問題。好像孩子明白事理了,學習態度端正了,就不會走神了。
其實注意力是能力問題,很多學生不能集中注意力,是因為能力受到了損傷。
這不好理解。因為我們明明看到他打游戲能堅持五六個小時,尿都能給憋回去;和朋友聊天,能聊到晚上一兩點;拼樂高能玩一整天不疲倦,他怎么看都是能夠集中注意力的。
難道他是選擇性注意力不集中,僅僅在學習的時候發作?你猜對了。就這么氣人!!

這是什么道理?
原因如下:
①一歲半的幼兒正處于對細微事物觀察的敏感階段,這是其有意注意力(即暗示自己集中注意力的生理現象)發展的關鍵時期。然而,在此階段,孩子們往往對看似雜亂無章的事物產生濃厚興趣,因而可能會頻繁受到家長的制止。另外,每當孩子沉浸于自我玩耍之中,家長往往會緊隨其后,不斷與其交流、擁抱或親吻,使得孩子難以獲得片刻的寧靜。
②在孩子學習的起步階段,他們需要通過做題來培養思維能力和注意力品質。許多母親會陪伴在旁,以監督孩子的學習過程。一旦孩子出現片刻的停頓,母親們便會采取不同的模式來應對。她們可能會以關心者的身份詢問:“遇到什么困難了嗎?是這道題不清楚嗎?需要媽媽協助你嗎?”或者以照顧者的姿態提供:“想喝點牛奶嗎?吃點水果補充能量?感覺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一下?”同時,也有部分母親可能會采用較為嚴厲的方式,如以較為急躁的口吻指出:“為什么總是這么磨蹭?這道題如此簡單卻還不會,這效率也太低了。”
注意力和深度思維,都需要思考的時間去發展。這種長期處于干擾環境的孩子,這兩方面的能力都將受到損傷。
③現在的孩子成長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相較于傳統書本,當下涌現了諸多更易于吸引注意力的游戲、電視節目、動漫以及小說等媒體形式,它們在爭奪孩子注意力方面,展現出了多樣化的商業策略和手段,讓人難以完全防范。這些媒體內容設計精巧,感官刺激豐富,無需孩子主動投入注意力,便能輕易使他們沉浸其中。
④孩子的注意力的長度是隨著時間增加的,在幼兒園階段,孩子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通常限制在5至15分鐘;進入7至10歲,這一時間可延長至大約20分鐘;而在10至12歲期間,孩子們能夠維持的注意力時間大約為30分鐘。然而,當前學校課程的安排對孩子的注意力要求遠超其發展階段所能達到的水平。
換句話說,學校給予孩子們的休閑活動時間相對不足,而過早且過長的思維訓練可能使孩子感到學習乏味、無趣,進而損害他們的注意力。
注意力的關鍵
孩子需要主動性
學習尤其需要主動注意力。孩子們需要主動的觀察思考,才能把書讀好。
但是我們培養孩子的方式和外在環境,都在削弱這種主動性。

好多孩子被養得既不愿意動身子,也不愿意動腦子。他們只喜歡動手指。
現在家庭孩子都少,不符合經濟學上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投資定律。當所有的雞蛋都在一個籃子的時候,家長們誠惶誠恐,總想著怎么讓這個蛋效用最大化。結果在大部分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外力總比內力大,總比內力多。
因此,一種普遍存在的教育模式表現為家長的過度勞累與孩子尋求逃避努力的策略。這種類似貓鼠追逐的戲劇性場景在許多家庭中屢見不鮮,家長們在將孩子的任務轉化為自己的責任方面展現出了顯著的成就。
盡管我列舉了多種可能損害注意力的方式,但我認為其中最為破壞注意力的一種,是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即他們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別人。
為何在學習時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而在玩游戲、觀看電視或聊天時,他們卻能達到忘我的狀態?這是因為這些活動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時間完全由他們掌控。相對而言,學習時間則是他們不得不履行的學生責任,是一種被動的參與。
注意力的養成
就是把孩子的事情交給他自己
讓他爬,讓他摸,讓他玩耍,讓他臟兮兮,讓他摔跤,讓他自己吃飯,讓他亂七八糟給自己穿衣服,讓他自己寫作業,讓他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間……允許他以孩子的節奏和方式去成長。
將孩子的事務交由他自己處理,同時也賦予了他一份自主的空間和一份擔當的責任。這份自由是他成長的必要環境,而責任則是他成長的積極成果。
此外,注意力品質還與一個關鍵因素緊密相連,那就是熱愛。孩子往往會為自己熱愛的活動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例如,我家孩子近期對嘗試駕馭高跟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都會穿著我的鞋子練習走路,即使偶爾摔倒,也會迅速爬起來繼續嘗試。這充分展示了孩子們天生具備將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感興趣事物的能力。
因此,我們應該設法將學習轉化為孩子內在的需求,讓他們能夠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在武俠小說的描繪中,大俠們之所以強大,往往是因為他們擁有深厚的內力。一旦內力喪失,再華麗的招式也只是空有其表。
這與學習的內在動力相類似,缺乏內驅力的學習只會變得表面化,難以深入精髓。當孩子被過度逼迫,導致內在動力完全喪失時,他們的學習狀態就如同失去了靈魂一般。
還有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單獨拿出來說一下。
青春期的孩子,隨著身體發育,進入第二性征期,荷爾蒙分泌旺盛,但是他們沒有合理的方法疏散,就會壓抑青春期的沖動。最終會把他注意力放在發型、衣服、身體的姿態、皮膚、回味與同學說話的內容、觀察自己心儀的人等等一系列事情上。而不能集中精力學習。
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力比多彌散。也就是一個人無法將自己的驅力有效而集中地投注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女孩更多見。
關于這種現象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讓孩子回到人群,多參與集體活動;
二,多參加體育運動;
三,可以通過看推理類和哲學宗教類書籍來提高認知能力。
注意力問題,是個廣泛存在的問題。那些多年如一日能專注的人,大多干得不差。
別說孩子,你出門在外,手機沒電了,你是不是急得好像有人要召喚你去拯救世界。回家一看,除了瞎聊的,沒人找你。
注意力好,本就是個稀缺品質,實在不必太苛求。想想你我自己,不是早就原諒自己,干什么的時候都低著頭玩手機嗎?陪孩子、陪老人、甚至開會、工作的時候,也沒少玩。咱自己注意力又能集中到哪里去?

就像在很多家庭里,出現的畫面,爸爸媽媽躺在沙發上,咧著嘴看著手機樂,一邊頭也不抬地訓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機、打游戲、看視頻,不好好讀書,像你這樣以后能干嘛?
孩子說:以后想跟你一樣,躺在沙發上玩手機、打游戲、看視頻。
果然是,言傳不如身教。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做的專注力研究發現,嬰兒的專注時長與陪伴他的成人的專注時長密切相關。實驗發現,在與孩子互動時,成人專注度高的,孩子能專注的時間是其他組的4倍。
所以他們認為注意力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保護出來的。提高孩子的專注力要從改善陪伴他的成人的行為開始。大人如果陪伴時心不在焉、敷衍、看手機、沒耐心,那么孩子的注意力品質就差。
如果我們關心孩子的注意力,需要提高自己陪伴的質量,且遵循以下原則:不主導、不打擾、不控制。
來源|心種子教育,版權歸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