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大批量撤銷!大學勸退專業 又添新成員 2024年,從有求必應哈爾濱火爆出圈,到天水麻辣燙、阿勒泰旅游一個個現象級城市文旅的關注熱潮,讓中
原標題:大批量撤銷!大學勸退專業 又添新成員
2024年,從有求必應哈爾濱火爆出圈,到天水麻辣燙、阿勒泰旅游……一個個現象級城市文旅的關注熱潮,讓中國文旅市場持續升溫。
2024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2024年前三季度國內旅游數據顯示,根據國內旅游抽樣調查統計結果,2024年前三季度,國內出游人次42.37億,比上年同期增加5.63億,同比增長15.3%。
與此同時,2024年前三季度,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4.3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66萬億元,同比增長17.9%。這充分展現出文旅產業恢復發展的態勢和發展活力。
作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文旅行業在提振經濟、拉動內需、拓展就業空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的數據,2023年中國文化旅游行業市場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同比增長75.49%。這一數據表明,文旅產業在近年來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
行業的持續發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撐。然而,與行業發展的巨大潛力不匹配的是,一些精準對標文旅產業的大學專業,如旅游管理顯示出明顯的學難致用、與行業脫節的特點,需加以重點關注。
僅四成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
能學以致用
《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數據顯示,2023屆旅游管理本科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僅為41%,遠低于本科平均(72%),是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最低的主要本科專業之一(另一個較低的是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換言之,近六成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從事的工作與專業無關。較多的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最終從事的工作居然是文員,結果讓人略意外。
這其中的一些客觀原因不容忽視。
近年來受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影響,文旅等相關產業受沖擊較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4672億元,比上年下降1.8%(未扣除價格因素,下同),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3.71%,比上年下降0.25個百分點。從增長速度看,旅游餐飲、旅游住宿、旅游購物、旅游娛樂受疫情影響,分別下降8.7%、5.0%、4.2%和4.1%。行業發展直接影響了相關崗位的需求情況,主要目標是培養匹配文旅產業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旅游管理就業也因此受影響。
除此之外,相關專業設置和培養問題也是導致相關專業就業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陽光高考網信息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開設有旅游管理專業的本科高校有504個,據此計算,每2.6所大學就有1所開設了該專業。開設數量多,畢業生規模大的直接結果可能是供過于求,“不適銷對路”最終導致就業質量整體偏低。
就業藍皮書數據顯示,2023屆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滿意度為74%,低于本科平均(78%)4個百分點;畢業半年后月收入為5504元,也低于本科平均546元。結合多項就業指標來看,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急需調整,必要時,高校或可結合市場需求進行跨學科培養,甚至調整優化本專業設置。
這或是近年來撤銷旅游管理專業的本科高校數量增加的原因。2023年,有16所本科高校撤銷了該專業。從1998年正式進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旅游管理專業已有近30年的發展歷史。較長的學科專業設置時間意味著經過較長時間的積淀,相關學科專業教學經驗和軟硬件資源或將更豐富,但可能也意味著,若無法與時俱進對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及時的修訂,人才培養將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

具有顯著應用型導向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需要調整是許多學者的共識。
《國家戰略需求導向的旅游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一文就曾提到,現階段我國旅游高等院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水平與國家戰略需求契合度較低,旅游管理學科專業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能力尚有欠缺,不能滿足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及文旅文創融合發展的需要。
文章直指,傳統旅游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素質較低,不能適應旅游新興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需要。存在高校教學資源與培養規模不相適應、學科設置與辦學特色趨于類同、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錯位、高校培養方向與社會需求脫節等問題。上述種種,都是相關專業負責人及設有旅游管理相關專業的二級學院、高校需直面的問題。
另外,深入分析從事專業無關工作的旅游管理畢業生的擇業主因我們發現,因為“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31%)而選擇專業無關工作的居多,明顯高于本科平均(24%)。這說明,需要加強對本專業的新生入學教育和職業前瞻教育,以讓其做好相應的職業準備。

旅游管理類專業十年撤銷超100個
需重點關注
旅游管理專業并不是旅游管理類專業中唯一的值得關注的專業。
前文提到的另一個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最低的本科專業——會展經濟與管理也是旅游管理類專業。
對本科高校撤銷專業名單的統計發現,近十年,撤消旅游管理類專業的數量共計有102個,居于全國各專業類撤銷專業數量TOP20之列。其中,除了上文提到的旅游管理專業,十年撤銷了44個以外,酒店管理撤銷數量也較多,撤銷了33個。另外,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撤銷了14個,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撤銷了11個。

旅游管理類專業大批量撤銷,一方面或是高校對接市場采取的主動之舉,但相關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仍不容忽視。就業藍皮書數據顯示,旅游管理類專業整體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偏低,僅為42%,遠低于本科平均。
近年來,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文旅產業呈現出“消費場景多元化”“體驗式旅游興起”“情感旅游成潮流”“數字化和智能化應用更多融入”等特征,在此情況下,精準對接文旅產業的專業課程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調整人才培養模式。
數據顯示,2023屆旅游管理類專業畢業生認為母校的教學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旅游管理人才培養需能夠應對旅游市場日益增長的復雜性和多元化需求,在此過程中產教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多元協同育人模式研究》一文特別指出,在旅游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需實施產教融合戰略,構建一個互利共贏的生態系統,實現教育與旅游產業的完美對接。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新探索》提出的建議是,以社會的需求為導向,旅游管理專業學科也應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拓寬人才培養路徑,培養旅游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使其能適應旅游業新環境,具備創新性和引領性。同時,高校辦學要凸顯其所在地區的民族特色、經濟發展特色。該文同時建議,學校可以在課程設置中融入旅游業態新方向,如開設“研學旅行策劃與管理”課程;還可以將旅游學與文學、社會學等學科有機結合,開設“旅游文化學”課程;也可以開設“旅游數據統計分析”課程,將旅游學和統計學相結合。此外,還需要對國家重大戰略和政策進行解讀,并根據本專業的特點開設相應課程。同時,將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相關知識融入旅游課程,如開設“大數據背景下的旅游開發”等課程。
另外,新媒體在文旅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我們了解到的許多現象級出圈事件始發地都是自媒體平臺,因此加強對文旅相關專業人才的新媒體素養培養也是當務之急。
中國旅游研究院此前發布的《中國城市文旅品牌發展報告2024》提到,長期以來,城市文旅品牌傳播的主體是明星、名人,當前明星、名人在城市文旅品牌傳播中仍具有重要影響力,但新晉“網紅”由于其在網絡傳播方面的獨特優勢。報告指出,從城市文旅品牌傳播的渠道和載體來看,以“兩微一抖”、B站、小紅書等為代表的新平臺逐漸成為主流渠道,綜藝、影視、歌曲、短視頻、短劇等成為重要載體。而在此過程中,相關事件的策劃人、講述人都顯得尤為重要,加強培養相關人才將對此大有助益。
因此,一些地區已著力強化相關專業人才引育工作。
例如,旅游大省——云南已印發《關于加大旅游人才引育助推現代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確了未來3年全省旅游人才引育的重點和目標對象,提出要積極引進旅游領軍人才、大力集聚旅游創新人才、著力支持旅游骨干人才、全面培養旅游實用人才。
事實上,2023年底,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中共浙江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等部門也印發了《浙江省新時代文化和旅游人才隊伍建設行動計劃(2024—2026年)》,其中提出:打造名家名師、領軍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后備人才5個層次的人才梯隊。
相關政策的出臺,足見相關地區對旅游人才的渴求和重視,以及發展文旅產業的遠見和決心。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圍繞豐富消費惠民舉措、滿足不同年齡群體消費需求、擴大特色優質產品供給等6個方面提出18項具體措施。相信隨著文旅產業的繁榮發展,為畢業生就業將創造更良好的空間,旅游管理類專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