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4歲網紅瑤一瑤塌房記 年入千萬背后是被標價的童年 最近,有兩千萬粉絲的小網紅瑤一瑤小肉包的視頻引發了熱議。 視頻中,4歲的瑤瑤正高興得
原標題:4歲網紅“瑤一瑤”塌房記 年入千萬背后是被標價的童年
最近,有兩千萬粉絲的小網紅“瑤一瑤小肉包”的視頻引發了熱議。
視頻中,4歲的“瑤瑤”正高興得蹦蹦跳跳時,突然被旁邊的小男孩絆倒,疼得哇哇大哭,但拍攝的 媽媽并沒有去扶,反而還在一旁哈哈大笑。

網友看不下去憤怒道:孩子都哭成這樣了,你卻只關心視頻效果?而母親解釋, 上次瑤瑤摔倒沒拍到,就讓哥哥再試一次。但是小孩子不會是我教的。

母親冷漠的話語,和瑤瑤天真爛漫的笑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擺拍、摔倒、劇本?瑤瑤以往視頻里純真的笑臉,被這一沉重的真相打碎,心疼之余,我們也開始思考, 在流量裹挾下記錄的美好童年,真的純真嗎?
01
被販賣的童真
翻看之前的視頻, 這樣的情況已經不止一次上演。
有網友評論“小男孩類似這樣開玩笑已經好多次,這樣的行為太危險”。
新年時,一則拜年要紅包的視頻也掀起了網友的討論熱潮,視頻里瑤瑤笑得很開心,但是細心的觀眾已經發現, 她的表情有些僵硬,雙手凍得紅腫,看上去是在冰天雪地里拍了很多次。
面對網友的質疑,孩子母親的回應似乎也讓人難以接受: “如果我真的為了掙錢連孩子身心都不顧了,我一定會比現在掙得多十倍。”
事實上, 4歲的瑤瑤,已經月入百萬了。這個由瑤瑤父母運營的賬號,粉絲量超過2100萬,有著相當強的吸金能力,櫥窗中有近30種商品,銷量可觀。據第三方數據顯示,“瑤一瑤小肉包”短視頻賬號廣告報價 僅1-20秒視頻就能拿到40萬元……
在當今這樣一個互聯網經濟瘋狂增長的時代, “瑤瑤”不止一個。
曾經紅極一時的 “假笑男孩”Gavin,因為標志性的假笑火了之后,他的童年也開始變得異常繁忙。

熱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來找Gavin合影,只為他那一抹假笑。
之后,Gavin的父母開始帶著兒子參加各種商業活動,上封面、接受采訪、當模特,去了超級碗的直播現場,在中國的商業活動也不少……
于是,這個9歲的男孩, 兢兢業業的一次又一次露出自己的標志性假笑,直到鏡頭挪開。

日本一名號稱 世界上年齡最小的歌手——村方乃乃佳,憑借一首《小狗警察》火遍日本。
自從唱歌視頻被發到各個社交媒體上之后,許多網友都被這個還沒鋼琴腿高的可愛女孩萌翻了。
但商業廣告和唱片公司也 嗅到了她的經濟價值,給她接廣告,發行唱片,安排綜藝,乃乃佳就這樣成了日本音樂史上最年輕的女藝人。

剛滿三歲的她,有時候連話都不太說得清楚, 正是每天需要大量睡眠和玩耍的時候,她的行程表卻被安排得密密麻麻。
從早上7點到晚上9點,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有時候,為了配合綜藝節目的拍攝或者音樂表演,“下班”時間還會更晚。

日本綜藝中披露的乃乃佳一日工作行程
很難想象,乃乃佳成名之后的半年里,幾乎每天都是這樣度過。
為了更好地滿足商業需求,這些孩子們需要迎合更多成年世界的目光。
比如,乃乃佳會被節目要求唱戀愛的歌曲,
“‘戀愛總會到來的’,這樣對自己說著,慢慢地,慢慢地,你讓我有了這種感覺……”
這樣描繪愛情的歌詞,從3歲的乃乃佳嘴里唱出來,顯得非常尷尬。
還有的賬號里,讓孩子們穿上不符合年紀的服裝,讓人看來非常不協調。
為了爭取更多流量,這些兒童的劇本開始變得有些獵奇——我們甚至能看到3、4歲的小孩在鏡頭前大談“何為渣男”,用電擊父親,整蠱母親,甚至跳熱舞來吸引眼球。

圖源:來自網絡
孩子們被動卷入一場巨大的互聯網商業運作之中,變成了賺錢的工具,這才有了這些荒誕的畫面。
獨屬于兒童的天真可愛,被鏡頭和文案過度營銷,本該真情流露的快樂,卻成為了一遍又一遍的擺拍。他們承擔著超乎同齡人的繁重工作,也似乎在劇本的包裹下,失去了很多本應在童年時期體驗的真實生活。
鏡頭似乎記錄了很多他們的“童年”,但真正的童年,卻消失了……
02
童年的消逝
瑤瑤摔倒一事引發熱議,最多的擔憂,還是在于在擺拍中,這些孩子究竟有沒有受到傷害?
當地婦聯立刻展開調查,并迅速公布了結果:瑤瑤并沒有受到虐待的跡象,也沒有身心健康問題。
這讓很多網友懸著的心,落了下來。
于是,針對于瑤瑤擺拍事件,有了更多不同的聲音:
有網友認為,或許這就是不同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
還有人說,瑤瑤通過這些擺拍獲得流量,不僅能賺取收益,也讓大家能參與“云養娃”,被這些可愛的萌娃所治愈。
然而,瑤瑤沒有受傷的結局,真的能讓我們就此安心嗎?
并不是,以瑤瑤為代表的兒童網紅這個商業鏈條的背后,還隱藏著很多問題。
前幾年火起來的3歲“小網紅”佩琪,父母將“超重”“能吃”作為流量密碼:“70斤3歲小胖妞,爸爸帶她吃飯,狂飲一瓶飲料半只雞一碗粉,好厲害”。
視頻中,佩琪也曾拒絕過父母給她添食,但父母還是把佩琪的盤子加滿。

年幼的她還沒有健全的心智和自主性,也沒有辦法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對于她而言,聽從父母,就是最正確的安排。
當流量和商業利益大過于對孩子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時,這些擺拍和劇本, 很有可能變成傷害孩子的利刃。
除了身體健康, 劇本的設計也很有可能干擾孩子的心理成長。
6歲的李寶藍是YouTube韓國區收入最多的網紅,一個月可進賬37億韓元,而她上傳的視頻,都由公司里的專人設計和拍攝,劇本里甚至還有 一系列不當行為:
假裝從爸爸錢包里偷錢,假裝懷孕分娩、假裝開車誤導小孩等等。

或許鏡頭前后的每一個工作人員和觀眾,包括孩子的父母都知道,這是劇本,但是, 在孩子們的眼中,劇本就是真實的世界。
而這些虛假的、非自然的、并不屬于童年的因素充斥在他們小小的腦海中, 也在無形之中,對他們的成長產生巨大影響。
造成這些不安,都在于一個問題——我們難以確認身處其中的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而這個問題的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 父母和孩子關系的不對等。
年幼的孩子客觀上 仍然未形成自主意識,他們不會表達,不會抗拒,父母就是唯一的“代言人”。 但有很多父母,并沒有在孩子和商業利益之間,做好平衡。

許多萌娃博主的主頁里,都是商業廣告信息
美劇《摩登家庭》里飾演鄧菲家二姐的演員 阿芮爾,她的真實生活和劇里展示的溫馨和睦完全不同。
從小走上童星道路的她經常受到母親的強迫,為了贏得關注,母親還總是將年幼的她往成人的方向打扮。
從7歲開始,母親就開始讓她穿上性感的服裝,迷你裙,水手服,低胸衣,阿芮爾12歲的時候,人們還以為她24了......

“如果那時候有人要拍裸體鏡頭,我母親百分之一千會同意。”阿芮爾在訪談中說。
不僅如此,她的母親對她異常嚴格,時常會對她進行打罵。并且為了維持阿芮爾的形象, 她的母親不止一次警告她,絕對不能長胖,不許她亂吃東西......
所以, 只有12歲的阿芮爾剛進劇組時,每天只能吃水煮雞肉和黃瓜,這對于一個正在長身體的孩子來說根本就不夠……但她也無法反抗。
這在很多童星的“職業生涯”中很常見。
影星 秀蘭·鄧波兒曾在自述中闡述,當時家里的收入都來源于自己的拍攝,年僅3、4歲的她,被迫與父母親隔離開拍攝,還要穿著那些和自己年紀不相符的服飾,演繹著不屬于童年世界的內容。
如果拍不好,還會得到懲罰, 這對她來說,是一生都難以治愈的心理創傷。

秀蘭·鄧波兒童星時期照片
我們漸漸看到,這些早年成名的兒童們,付出了超乎同齡人的努力,也承受著身心上的負擔。
直到他們長大之后才明白,父母強制性的“安排”或許讓自己的童年,留下了很多遺憾。
03
在流量的浪潮里守護童真
今天,互聯網越來越發達,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各種網紅的類型越來越豐富。 劇本、擺拍、人設……這些概念我們早已見怪不怪。

圖源:澎湃號·復數實驗室
但為什么看到“瑤瑤擺拍”這一真相時,我們的心里還是會充滿抵觸和抗拒?
不僅僅是因為心疼這些萌娃,而是因為,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始終堅定, 童真,難能可貴。
巴爾扎克像這樣形容童年的意義:
“童年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朦朦朧朧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欲望。”
童年里,那些簡單的味道,都成了珍饈美味。

“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對于汪曾祺來說,那段時光美好到連吃西瓜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美事。
而沈從文的《上學路》,也是我們所有人記憶中的上學路。
“有時逃學,又只是到山上去,偷人家園地里的李子枇杷。主人拿著長長的竹竿子大罵著追來時,就飛奔而逃,逃到遠處……這種事,比學校里游戲還有趣味。”
而最為珍貴的,是童年時最純粹和真摯的感情。
豐子愷的《憶兒時》里回憶到:“更深人靜,明月底下只有我們一家的人,恰好圍成一桌……大家談話,看月亮,直到月落時光。”
家人團聚,共話良夜,這樣的安逸和浪漫,會隨著長大、工作、離家而越來越少。
所以,真正治愈我們的童真,其實是來自于這些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美好。
這段時光不只有美好,也對我們一生有著重要的啟蒙教育作用。
“童年的經歷是人格發展的基石。”弗洛伊德、阿德勒等心理學家都在研究中表明童年經歷對成年后的心理和行為有深遠影響。
自然、真實的快樂,以及不可替代的教育意義,這些都讓童年的價值,比商業利益、流量,重要得多。

電影《伴我同行》
當然, 孩子們的天真可愛并非不能在互聯網上分享,還是有很多家長,在孩子與流量之間,做了最好的權衡。
博主@佳辰ecstasy花了一年時間,把女兒“番茄”第一次上學的畫面,拍成了一部紀錄片。

抖音@佳辰ecstasy
視頻里有一個 畫面美好得讓人想流淚:
進幼兒園門前,女兒有些不知所措。媽媽輕柔地問道:你在幼兒園害怕想哭的時候怎么辦呀?
“番茄”回答:那我就看看我的手心,因為手心里,有媽媽給我的“魔法親親”。
說罷, 媽媽依照慣例,親吻了“番茄”的手心。于是,“番茄”心滿意足地踏上了上學之路。
在這個爸爸做攝影的紀錄片里,我們看到了屬于童年的淚水、笑聲,也看到了“番茄”進入幼兒園的懵懂害怕,變得越來越能夠“獨擋一面”,越來越勇敢。
盡管有些鏡頭晃動,甚至不太清晰, 但我想,或許這些自然的一面,才是真正能治愈我們的童真。

電影《菊次郎的夏天》
老子認為萬事萬物 “復歸于嬰兒”,孟子提出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畢加索 “用畢生時間學習像六歲孩子一樣作畫”……
童年,是人生最初的光,是生命中最柔軟的底色。
它不應被商業化的浪潮裹挾,也不該被成人世界的規則所侵蝕。

圖源:澎湃號·復數實驗室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明確了多項規定,其中包括禁止利用兒童進行有害身心的表演。
而早在2021年7月,中央網信辦便啟動了相關專項行動,嚴禁16歲以下未成年人出鏡直播,嚴肅查處炒作“網紅兒童”行為。
很多平臺也開始對0-18歲的未成年人開直播進行了嚴格的審查,并對未成年人從事短視頻行業制定了諸多限制。
這些守護的力量還遠遠不夠,因為實際情況是, 我們很難察覺兒童網紅在視頻呈現中是否收到了傷害,甚至有些心理傷害是潛移默化之中漸漸形成的。
所以,在守護行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是父母在商業追求和孩子成長之間明晰的邊界,是流量和童年之間做出的平衡。

真正的童年,是孩子們在陽光下奔跑的身影,是他們在草地上追逐蝴蝶的笑聲,是他們與同伴分享一顆糖果時的純真。
我們期待,未來的網絡空間能夠少一些喧囂與功利,更多的是溫暖與尊重。
我們也期待,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真實的世界里,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無憂無慮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