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編者按: 本文由 AI 深度研究員出品,內容翻譯自 OpenAI COO Brad Lightcap 和首席經濟學家 Ronnie Chatterjee 的最新對話,獲授權轉載。 在對談中,教育被反復提及
編者按:
本文由AI深度研究員出品,內容翻譯自OpenAI COO Brad Lightcap和首席經濟學家Ronnie Chatterjee的最新對話,獲授權轉載。在對談中,教育被反復提及。 Brad和Ronnie認為:“AI 正在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職場人的第二搭檔,而'如何和 AI 配合做事’,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總結來說,教育的終極目標,正在變成“配置能力”。
2025 年 7 月 15 日,OpenAI 剛剛上線的播客第 3 期,引發 AI 圈高度關注。
這場長達 60 分鐘的對話中,OpenAI 首席運營官 Brad Lightcap 與首席經濟學家 Ronnie Chatterji 首度同坐麥克風,從 ChatGPT 爆發式增長聊到教育轉型,從智能代理落地講到全球產業鏈重構。
主持人 Andrew Mayne 一句開場就定了調:
The future of work is arriving faster than expected
(新的工作模式比我們想象的來得更快).
三組硬核底牌,先亮出來:
5 億周活:截至 2025 年 3 月,ChatGPT 的全球周活躍用戶已突破 5 億,企業級付費客戶超過 300 萬。Lightcap 在接受 CNBC 時直言,消費側爆發和企業側采購正在相互拉動;
1 句定心丸:針對“AI 會沖走半數白領崗位”的悲觀預測,Lightcap 給出明確回應——我們沒有看到相關證據。
3 條增量曲線:Chatterji 指出,AI 真正打開的,不只是“自動寫代碼”這種淺層效率,而是 生產率 × 教育 × 地理 三個維度的結構性杠桿。他也警告,如果準備不足,這些機會很可能擦肩而過。
本文將基于這場完整對話,逐一分析這三條曲線,告訴你:下一波 10 倍增長機會到底在哪、你該怎么準備、又該站到哪條增長線上?
第一節|AI 不是工具,是“生產杠桿”
“我不喜歡‘工具’這個詞,它低估了 AI 的能力。”
Brad Lightcap 在對話一開始就指出,大多數人對 AI 還停留在“工具心態”——像用搜索、用表格軟件那樣,用完就丟。但今天的 AI,不再只是一個用來提高效率的小幫手,而是可以獨立完成任務的工作伙伴。
OpenAI 官方定義的'代理(agents)',必須能承接復雜任務,并自己完成。它不是你事無巨細指揮的助手,而是能自主推進一段流程的同事。
他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銷售團隊,一天會收到上萬條客戶線索。原來你需要大量人力來看這些線索、判斷哪些是潛在客戶、再決定跟進方式。
但現在,一個 AI 代理可以代替這整條流程:
自動讀取線索內容
識別重點
推薦下一個動作(比如發郵件、約會議)
決定由誰負責跟進
這些步驟不是它照你吩咐一步步做,而是它自己看得懂流程,也能動手完成。
Ronnie Chatterji 也認為:我們在定義智能代理時,有個核心標準是:能不能交辦任務?能不能完成沒見過的工作?
這和以往的“提示詞—回應”范式不同。代理系統的本質,是把 AI 從“你問我答”,變成“你給我任務,我自己搞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