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編者按: 本文為投稿,作者林雨杉,素智未來花生塾創始人,10年教育從業經驗。 此次暑假中,林雨杉做出教學調整,在教學中引入AI智能體,由老師搭建
編者按:
本文為投稿,作者林雨杉,素智未來“花生塾”創始人,10年教育從業經驗。
此次暑假中,林雨杉做出教學調整,在教學中引入AI智能體,由老師搭建教學支架,AI執行支架。林雨杉認為,“AI支架教學法”能獲得家長認可的原因是AI最終帶來的教學效果,是AI將老師的教學意圖精確、穩定地執行出來的能力。
這個暑假,我們做了一次看起來“有些冒險”的教學調整——將原本由老師直播授課的語文課程,轉為“錄播+AI智能體輔助+教師批改反饋”的形式。也就是說,課程中不再有“在線老師”的講解,而是通過預先結構化的AI智能體,與學生進行全過程的學習互動。
家長們一開始是抗拒的。報名通知發出后,超過一半的家長提出了觀望:“AI講語文?還是先試試看效果再決定要不要續費。”我們沒有辯解,而是邀請他們免費體驗一個月。
在常見的大班直播課堂上,每位學生最多被點名1-2次。孩子在大多數時間里處于“被動聽講 + 低效摸魚”的狀態。我們用錄播取代直播,AI替代課堂練習后,學生先看完30分鐘的講解視頻,然后進入與AI的對練。 在對練中,每位學生平均完成20輪互動練習,過程非常活躍,積極性很高。原本2小時的直播課,可能學生最多吸收20分鐘的內容,轉變形式后,學生能夠“滿負荷吸收”,用50分鐘完成原本2小時的學習任務。
一個月的體驗結果出乎意料:一百多位學生,100%完成付費,50%的新學生主動加報了其他AI課程。家長們的評價高度一致:“孩子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作業效果特別好”“老母親可以安心躺平了”。
家長們最終認可的,不是“AI”這個流行詞的熱度,而是AI帶來的教學效果,是AI將老師的教學意圖精確、穩定地執行出來的能力。
01從一名語文老師,到一位“教學結構工程師”
我是一位非典型的語文老師,復旦哲學本科、MBA,耶魯訪學,還在500強做了很多年數據分析,現在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去年年初,我只是想讓孩子的聽寫作業不要那么費媽,就親手搭了一個能朗讀、能糾錯的AI聽寫助手。盡管粗糙,卻成了我AI教學系統的第一個雛形。
在發現AI并不只是一個問答工具,確實可以解決一些相對復雜的教育問題后,我看到了用AI改變教育的希望。此后,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認真學習AI智能體的搭建與調試。我試過市面上幾乎所有能調用的大模型,寫過上千組提示詞,設計過幾十種上下文架構,跑過幾百輪教學場景的對話測試。每一次失敗都像是一堂“模型能力邊界實驗課”:AI能判斷學生是否理解結構層級嗎?它能引導學生發現一個寫作漏洞嗎?它在學生卡殼時,是會直接給答案,還是能給一個恰當的提示?
我摸清了它不能做的事,也掌握了讓它“恰當地教”的方法。我發現,只要教學目標被拆得足夠清晰、教學流程設計得足夠合理、教學語言控制得足夠具體,AI完全可以勝任“逐步引導—講解—反饋—鼓勵”的任務。我和團隊最后創建了幾百個智能體,有的負責引導孩子預習、寫作、復述,有的則為老師服務,協助教學節奏管理、作業批改、學習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