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英國政府在大學治理中的角色與方式不斷變革 英國政府將發展高等教育作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大舉措,將高等教育視為知識經濟背景下的高
原標題:英國政府在大學治理中的角色與方式不斷變革
英國政府將發展高等教育作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大舉措,將高等教育視為知識經濟背景下的高端產業,在國家貿易中將高等教育作為國家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積極構建符合知識經濟和市場化變革的高等教育機制,最重要的變化有3點。
一是改革政府教育管理體制。高等教育管理部門由原來的商業、創新與技能部調整為教育部。整合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的教學監管職能,設立新的高等教育監管機構——學生事務辦公室,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核心管理機構。設立英格蘭科研委員會,承接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的科研經費管理職能和知識交流功能。設立英國科研和創新委員會,該委員會由9個委員會組成,即7個傳統的委員會,以及新設立的英格蘭科研委員會和英國創新委員會。

二是加強對高校有關事務的管控。根據2017年4月27日通過的《高等教育與研究法》,賦予學生事務辦公室針對以下方面的監督、敦促等權力:信息公開與競爭、辦學質量與教學水平、經費分配與投入、風險防控等。這是英國政府對高等教育市場化監管所做出的反應,也是“以學生為中心”思想的具體體現。但這一做法也反映出政府在高等教育工作中權力的擴張。
三是全面加強對教學科研質量的監控。隨著教育發展理念的變革,英國政府特別重視保持和提高高校教育質量。通過實施科研卓越框架、教學卓越框架和學生滿意度調查,督促高校提高教學和研究質量。政府委托學生事務辦公室開展教學卓越框架評估工作,確保和改善高校的教學質量,并以相關結果作為允許大學提高學費標準的依據。政府對高校科研經費的撥付和科研項目的安排,也是基于科學卓越框架的評估結果,例如,將50%的科研經費分配給前12位的知名大學,其他大學只能分享剩余的50%。
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
盡管英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整體優勢較為明顯,但英國高等教育也存在3大挑戰。一是經濟發展不景氣和“脫歐”的不確定性,使得財政經費支撐數量龐大的大學發展難以為繼,特別是頂尖大學科研所需持續高額經費也面臨考驗。二是英國高等教育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一方面美國頂尖大學對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中國(“雙一流”建設)、德國(精英大學計劃)等國家高校越追越緊。三是英國生源嚴重不足,優秀生源更需要從世界各國挑選。盡管如此,英國高等教育歷經800余年的歷史積淀,300多年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融合熏陶,其改革發展和世界一流高校建設的經驗做法,對我國高校建設發展仍具有一定的啟示。
(一)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中國在教育服務貿易領域剛剛起步,很多優秀人才選擇出國留學,這對中國高等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留住優秀生源,如何留住教育消費支出考驗著中國的高校。英國一流大學在吸引人才、推動創新、促進教育消費、提升國家形象和綜合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英國政府在經費支持、學位授予、高校科技園建設、科研成果轉化等諸多方面給予高校特別支持。這些對中國高等教育正在實施的“雙一流”建設具有重要啟示。
同時,在推進“雙一流”建設時需注意:科研經費在競爭性評估效果基礎上要適當集中,確保經費充足;要適當擴大高校在人才、科研等方面的自主權;努力創造踏實的科研環境,克服急功近利的想法和要求;加強科研評估,激勵高校不斷追蹤世界科研前沿領域。
(二)處理好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關系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高等教育作為國家公共服務的重要范疇和人民群眾非常關注的民生領域,如何讓市場機制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急需理論指引和實踐支撐。英國高等教育市場化改革實際上加大了政府的調控力度,取消對高校撥款,改為允許高校收費辦學,國家給予學生貸款支持。在基本辦學經費上給予高校生均經費支持、在科研經費上實行競爭性撥款的方式可以保證英國高等教育質量和公平盡量不受市場影響,同時又推進了高水平大學的科研能力發展。這種方式值得中國在推進高等教育投入機制改革時參考。
(三)多種方式加快提升教育質量
中國進入了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新階段,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核心就是實現質量的提升。近年來英國政府在推進高等教育改革中緊扣質量這一關鍵環節,雖不干涉大學內部事務,但設立學生事務辦公室等措施的初衷都是讓英國大學具備明顯的國際競爭力。中國雖然較早對大學開展教學評估,但評估規則、程序本身有較大改善空間。有必要創新教育評估制度:讓教學評估發揮引領提升辦學質量的基礎性作用;加快研究啟動高校科研卓越評估,建立科研經費與科研水平掛鉤的機制;推動高校或者第三方開展學生滿意度調查,促使高校注重辦學質量和學生評價。
(四)創新人才培養方式
英國高校人才培養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政策相對靈活,即高校在招生考試、教師評聘、課程設置、對外合作等方面自主性較強,因此其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具有相對靈活的政策;二是合作融合度較高,即高校與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社會服務緊密結合,校企合作、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這兩個特點也深刻表明:隨著社會經濟科技快速發展對人才的層次、類型、質量、素質、能力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在培養符合社會需求人才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高校唯有不斷創新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才能在日趨激烈的校際競爭中獲得生存空間。與此同時,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的創新,也將進一步帶動科技和社會創新發展。
(五)擴大教育對外開放
通過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英國高校十分注重國際化,這既有其歷史和文化因素,也有新時期經濟因素和生源不足的考量。而國際化恰恰也是英國高校持續引領世界高等教育潮流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開放40年來,教育對外開放也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深化改革進一步加速,高等教育改革更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要始終善于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賦予高校更多的權力,讓高校在對外合作中承擔責任。同時,積極探索區域性高等教育合作機制,把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工作落實落細。
(六)堅持中國教育自信
與英國高等教育相比,盡管中國高等教育在諸多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但也有他國高等教育不可比擬的優勢。例如,中國共產黨對高校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了中國高校令行禁止,極大地提高了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效率;中國經濟穩步發展,保障了教育經費持續增加;中國優質基礎教育帶來了高等教育優質生源,支撐了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人民群眾關心和支持教育發展的深切情懷和優良傳統,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發展氛圍,也提供了教育改革發展的原始動力。
中國教育持續深化改革進一步破除了教育發展的桎梏,教育相關制度、經費、生源和傳統優勢為教育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這在堅定中國教育發展信念和信心的同時,也為中國“雙一流”建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