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抖音們在線教育的獲客之痛仍將持續 在線教育發展六年以來,獲客問題成為整個行業的長期痛點。即使是已經產生規模化營收的獨角獸公司,獲客
原標題:“抖音們”在線教育的獲客之痛仍將持續
在線教育發展六年以來,獲客問題成為整個行業的長期痛點。即使是已經產生規模化營收的獨角獸公司,獲客成本占據產品客單價的一半甚至更多,也并不罕見。
關于“在線教育獲客難”的原因錯綜復雜,簡單來說可以總結為三點:
其一,行業極度分散、觸達效率低。教育市場看似是一塊萬億“大蛋糕”,但“切片”極多——不同年齡段、不同科目、不同班型、應試或素質、培優或補差等等,需求紛雜,目標用戶群及對應產品極其細分。而大部分在線教育公司的業務范圍,只能覆蓋一個或幾個有限的細分市場,要在幾億互聯網用戶中觸達自身業務的幾十萬、幾百萬目標用戶,如同大海撈針,獲客效率可想而知。

其二,在線教育看似是內容產業,本質上是服務業,但當前標準化程度低。這意味著用戶要對產品形成充分的認知和信任,需要更多的決策信息和決策周期。
其三,教育產品的使用者和付費決策者分離,獲客鏈路更長。教育產品的用戶主體分別是學生和家長,獲客流程通常是:先讓用戶上免費體驗課、然后再讓銷售跟進付費轉化。從用戶接觸產品到付費轉化,每一個環節都會有用戶流失。教育產品從落地頁到付費的轉化率普遍在 1% 甚至更低,這極大推高了單個獲客的成本。
所以,對于在線教育公司來說,每一次一個新的現象級產品出現,都意味著一個新的流量價格洼地,誰先搶占,誰就能獲得流量紅利的最大化。
而新的“抖音們”,還將不斷出現。
在線教育公司沖向一個又一個“抖音”,也許能夠帶來短期的紅利,但是當所有在線教育公司進入“團戰”,流量競爭趨于白熱化,洼地會再次被迅速填平——新一輪的“沖刺賽”又將上演。
“投的越晚你獲客成本越高。”一家抖音的廣告代理商透露,“2018 年 Q4 季度,抖音一個表單的成本就上漲了 30%,就頭條系的投放來看,抖音為我們帶來的教育客戶占據 80%;2018 年,公司 8 個億的營收中抖音占據三成,到了 2019 上半年,直接變成了 70% 抖音+30% 的其他渠道,完全倒轉。”
如果居高不下的獲客成本,始終制約整個行業的發展;如果對于“獲客”的爭奪、對于燒“規模”的軍備競賽持續進行下去,在線教育會好嗎?
畢竟,面對獲客增長的競爭壓力,部分在線教育公司開始顯現出背離“教育”核心,把更多資源投入“獲客”、投入不斷尋找新的流量紅利,而非教研生產、打磨服務和產品當中,這也導致業內存在大量“60 分產品,90 分銷售”的現象。
“抖音們”的存在,只能讓在線教育公司飲鴆止渴。
只有當在線教育公司把最大的資源,投入在教研、教師培訓體系和學生學習體驗的建設上,在線教育才能真正進入良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