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 :網易有道2019GMIC分享 與行業共同探討當下AI+教育的難點和進展 7月25-28日,一年一度的行業創新峰會GMIC(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在廣州舉行,互聯網
原標題 :網易有道2019GMIC分享 與行業共同探討當下AI+教育的難點和進展
7月25-28日,一年一度的行業創新峰會GMIC(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在廣州舉行,互聯網教育品牌網易有道受邀參展,其技術總監林會杰在會上做了有關教育領域的一些分享,與行業共同探討當下AI+教育的難點和進展。

值得關注的觀點有:
1、目前AI+教育還處在初級階段,AI滲透教育行業的過程好比“為行駛中車輛換輪胎”。存在數年的教育行業有一套成熟的運行邏輯,如同一輛行駛中的車輛,現在行業想要換上AI這一新輪胎“提速”,需要在不影響現有運行情況下,讓技術逐漸滲透。教育是需要沉淀和打磨的慢行業,不可操之過急。
2、對于AI+教育行業而言,得數據者得先機。整個AI+教育行業的普遍痛點是成熟的AI+教育產品難以落地,根本原因是缺乏足量學習場景下的一手真實數據。AI模型的進化需要大量數據進行算法訓練,然而線下傳統教育仍是現在的主流,用戶尚未習慣純線上交互,大量學習數據都留存在線下難以采集。掌握數據源頭,是升級AI教育的前提條件。
3、以產品作為數據接口,是企業做AI的先天優勢。例如網易有道旗下的多款軟硬件,覆蓋全學齡段人群,可采集的數據量與維度都為AI模型的進階訓練提供了足夠多的“燃料”。
4.未來5G時代會全方位刷新AI+教育的體驗和可能性。對于在線教育而言,5G首先會更加提升了直播大班課的速度,以往傳統大班課直播,延遲甚至會達到5-30s,現在例如有道精品課等平臺已經能保證多人情況下300-500毫秒的低延遲。另外一層面,5G會創造更多交互和內容維度,比如讓3D、VR、AR在教學場景普及,促進在線教育向智能教育的過渡。
林會杰介紹道,目前有道是網易集團在教育領域的核心布局,擁有三大業務線:一是課程類產品,就是雙師直播大班課——有道精品課;二是互動類學習型APP,包括有道詞典、有道翻譯官、有道云筆記,也有一些新產品,比如有道樂讀、有道數學等;第三類是依托于有道技術的一系列學習型智能硬件,有道詞典筆2.0、有道翻譯王2.0 Pro、有道云筆等。此外還有有道智云作為AI基礎設施輸出端。這些產品背后的一套AI 能力包括神經網絡翻譯、圖像識別、語音交互技術、自適應學習等,可以為其業務提供更好的支撐。
他說,得數據者得先機,如何更好地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從數據中學習更好地規律,是當前整個AI+教育行業的重點。基于此,有道總結了AI+教育過程中的一些金字塔式的基本目標。“最底部是教育內容數字化,第二層是教育過程自動化,這兩個階段,我們可以將傳統的線下教學或學習過程中生產的各種數據與線上數據有機結合,形成更結構化的數據表達。基于這些數據的收集、分析、處理和認知理解,我們才能實現教學方式智能化,針對每位用戶的不同情況從而有機會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
為了實現這三個目標,網易有道從底層數據收集開始,通過OCR、ASR、文本處理等系列技術,將傳統的紙質化材料和內容進行數據化處理和理解。基于抽取理解出來的數據和資源,能創造更多個性化應用,比如直播課堂中,以數據理解和采集為中心,后續可以提升互動的效率;在自適應學習領域,可以根據豐富的數據輔助,實現更精準個性化推薦。
現在,有道已經在以下環節實現了提升:
一是AI可以大幅提高作業批改效率。依托有道智能作業系統,利用OCR相關技術,將紙質作業的每一道題自動切分,再對每道題進行定位識別和手寫答案識別,自動化評判客觀題答案對錯,主觀題目分組批量由老師批改,不改變學生和老師布置作業的流程,學生依然可以在紙上作答,老師也依然可以看到學生手寫的作業。這樣就把傳統的2-3小時的作業批改時間縮短到20分鐘。也可以實時采集每個人的數據,判斷每個班、每個學校甚至區域的作業情況。
二是通過智能硬件,實現細顆粒度的教學信息數字化。純軟件的解決方案要借助一些額外的設備,包括手機拍照或高拍儀,有沒有更易得更順應習慣的方法呢?我們希望硬件能夠切入傳統場景而非創造新的場景。比如有道智能筆,學生通過一根筆在配套練習冊上書寫,所有答案都可以實時同步到云端。只需紙筆交互,即可完成數據采集。
三是AI幫助題目數字化。更多需求是面向教育機構和老師本身的訴求,怎么樣提升他們紙質化題目入庫效率。有道會協助構建題庫,依托于有道自研的AI技術,比如識別技術,我們可以大幅度提高傳統紙質材料的數字化效率。目前有道自有題庫容量已有5000萬。
四是AI實現輔導技術化。AI技術跟傳統智能硬件以及教育電子設備結合,會有更多想象空間,近期我們和硬件合作伙伴打造一項基于AI視覺技術的功能,學生手指紙質材料,機器會自動定位并識別手指所點位置,進而實現答題或查詞,無需配套材料,大幅度提升學習平板類產品的使用范圍和場景效果。
林會杰說:“目前,我們所有應用都依托有道AI,包括神經網絡翻譯、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與合成,自適應學習技術的積累和相關數據的積淀。除了內部賦能,也希望通過有道智云平臺賦能更多合作伙伴。”
最后他說,“AI無法替代老師,但AI可以武裝老師,整體提升教學場景的體驗和效率,也是我們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