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高校實體書店的衰落與堅守 2015年,《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市海淀區高校的民營書店,發現5年內海淀區高校附近的書店有近半數已經倒閉
原標題:高校實體書店的衰落與堅守
2015年,《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市海淀區高校的民營書店,發現5年內海淀區高校附近的書店有近半數已經倒閉,一些校園書店即使從人文書店轉型成教輔書店,生意也依舊慘淡。
實體書店面臨的沖擊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的壓力應來自于租金上漲。
一些實體書店店主表示,房租支出幾近總收入的80%,再加上水電物業費、人工費等,書店基本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有時,學校也會因為用地緊張、校園建設需要等原因,給書店施加壓力。
缺乏與出版社合作資源的小型書店,更是在進貨成本和庫存上缺乏大型連鎖書店一般的議價和退貨能力,難以控制居高不下的成本。
成本不斷高漲的同時,收入也一蹶不振。

此前,有的校園書店還能憑借與大學出版社的合作關系,拿到專業性極強、其他地方很難找到的書,借此吸引消費者前來。但隨著網上書店的不斷壯大,實體書店曾經擁有的書籍獲取、價格優勢也已所剩不多。
一方面,不論書籍多么生僻,但在浩瀚的網絡空間總能找到便于閱讀的電子版;另一方面,相對于網店,校園實體書店的最大劣勢在于定價。一般來說,校園書店的活動折扣在7-8折左右,但網店則能給予低至5折的折扣。
閱讀習慣的改變也給書店經營帶來了沖擊。盡管不乏更留戀紙質閱讀體驗的讀者,但總體而言,電子書憑借便攜、環保、易保存、低價等特性,已逐漸取代紙質書成為主流閱讀媒介。
此外,校園書店多有經營的教輔生意也因如下因素變得越來越冷清:
一是教材更新迭代變快,舊教材的二手市場很快被淘汰;
二是二手教材買賣可能與學校有關部門形成利益上的沖突;
三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師選擇使用電子化教材,根據課程需求不斷調整教學材料,不再反復地利用老教材。
“內憂外患”下,校園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盡管仍有高校師生和業內人士在一些校園實體書店瀕臨倒閉時,自發呼吁大家伸出援手支持書店生意、守衛校園書店,但一時的熱鬧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