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 學前教育供給結構的變化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義務教育、高等教育依次擴張,占據了教育事業發展的優先地位,相比之下,學前教育事業一直處于
原標題: 學前教育供給結構的變化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義務教育、高等教育依次擴張,占據了教育事業發展的優先地位,相比之下,學前教育事業一直處于優先發展的末端,未獲得有效的發展“推動”。與此同時,為了增強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國企改革開始剝離其承擔的養老和教育等社會服務。原有的國有企事業單位辦園開始了關閉、合并和轉制。
從1993年啟動國企改革,至2006年公共財政概念開始建立,十多年的時間里,集體辦、公辦、國有企業辦學前教育機構數分別從119,437所、17,861所、27,899所,變為24,054所、25,688所和5,825所,雖然公辦學前教育機構數量仍然在緩慢增長,但由于國有企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的衰弱,學前教育供給結構開始發生重大的結構調整。

自2000年起,民辦幼兒園異軍突起,學前教育事業進入由市場主導的增長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1994年民辦學前教育機構數量為18,284所,到2006年,該數量增長為75,426所,至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開始的2012年,民辦學前教育機構數量已經增加至133,451所,在當年193,285所學前教育總量中,占據近三分之二的份額。
由市場主導的學前教育規模增長,從根本上改變了學前教育的供給結構,形成了公辦、民辦并舉,民辦學前教育占據主導地位的格局。
從財政主導、單位制供給學前教育,轉型到成本分擔、市場供給主導,其中的學前教育服務屬性、財政、所有制、收費之間的關系變得越發復雜,這是剛剛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社會所不熟悉的。學前教育,相對于其他學段來說,規模相對較小、教育內容簡單,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最復雜的政策難題。
這些政策難題是否能夠得到充分認識,是否能夠順利解決,直接影響各類學前教育機構賴以生存的制度環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以下將圍繞公、民辦學前教育機構面臨的收費和財政投入的關系,描述學前教育財政投入“雙軌制”的特征、討論未來財政投入制度的最終目標、分析不同的演進路徑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展示制度環境的內在的系統矛盾,表達借助“深綜改”實現制度突破的愿望。
“雙軌制”,是中國公眾非常熟悉的一個詞匯,在漸進式改革框架下,很多時候都有原制度與新制度并存的狀態,可以說,“雙軌制”是漸進式改革的基本特征。它特指對同樣一個問題,針對不同性質的人或者機構適用不同的制度。例如,在勞動力政策上,存在企事業單位同工不同酬的“雙軌制”的用工模式;在教育領域內部,大學也曾經使用過收費“雙軌制”,對計劃外學生收費,而計劃指標內的學生則不收費的“雙軌制”階段。不過,“雙軌制”是漸進式改革的過渡策略,以上所提及的各類政策均以“并軌”作為最終目標,其中,大學收費“并軌”已經完成。
將場景轉換到學前教育財政投入,“雙軌制”是指公辦、民辦普惠兩類學前教育機構適用不同的財政投入制度。考慮到以往的“雙軌制”制度安排所具有的過渡性特征,是否可以推測學前教育財政投入“雙軌制”,也具有過渡性?是否具有“并軌”的時間表?并軌后的目標是什么?這些問題是與“雙軌制”財政投入安排并存的、需要明確的制度內涵,否則就會帶來明顯的制度不確定性,造成實踐上的混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