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多校官宣:專碩延長學制 時至9月,新一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考在即。而近期,高校調整研究生培養方式的新聞密集傳出。 8月29日,南京
原標題:多校官宣:專碩延長學制
時至9月,新一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考在即。而近期,高校調整研究生培養方式的新聞密集傳出。
8月29日,南京大學數學系發布“關于停止招收學術性碩士研究生的公告”,自2024年起,南大數學系停止招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

該系表示,此舉旨在積極探索更加符合研究生發展需求的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培養具有高素質、創新精神的人才。
在此之前,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高校已經宣布:不再招收部分專業的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涉及專業涵蓋了工學、管理學、農學等多個學科大類。
一邊是學碩被砍,另一邊則是學制調整,尤其是專碩學制延長。
陜西理工大學在《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中明確,全日制教育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學制從2年變為3年。該校碩士研究生所有學科專業(全日制及非全日制)學制自此均為3年。上海體育大學宣布從2024年起,博士生學制統一改為4年(去年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生的學制為3年),可申請提前畢業,但原則上不少于3年。
東南大學早在去年已將所有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學制改為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也從去年開始將碩士研究生基本修業年限從2年變為3年,在過渡階段,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優秀者可以提前到2年或2年半畢業。
……
與此同時,專碩培養規模也在逐年擴大。
從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來看,專碩招生人數從2011年的15.8萬增長到2020年的60.2萬,十年增長近4倍。早在2017年,專碩招生人數首次超過學碩,并持續拉開差距。
2022年9月,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
國家政策 “扶正”專碩
專碩人才對國家社會發展至關重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教育部聯合印發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在“發展與目標”部分開宗明義提到: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也是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路徑。

該文件提出:到2025年,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業學位類別,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
去年9月13日,《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以下簡稱“新版目錄”)公布。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次學科目錄的修訂,旨在推動研究生培養快速響應國家戰略需要和經濟發展需求,提高應用型人才地位,以及增強交叉學科融合程度,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等。
原有的13個學科門類經過了細致調整,具有相同學科基礎的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置于同一學科門類下,并且所有學科門類下均設置了專業學位。除了新增的交叉學科外,該次學科目錄修改新增了25個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不包括審計和風景園林),其中專業學位有20個,占比80%,增量顯著。
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李海生研究員認為,專業學位的增加彰顯了兩種類型(應用型和研究型)的人才培養處于同一層次,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有利于提升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專業學位重要性的認識。
行業發展急需高級專業人才支撐,而理論研究似乎也不需要“人海戰術”來突破,學碩縮招停招,專碩“做大”“扶正”順應了經濟建設與國家發展之需。
學制延長 “學質”提升
麥可思連續多年發布的《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顯示,就業考慮和職業發展需要總是位列本科生讀研動機的前列,強于“想做學術研究”的想法。例如,2022屆本科畢業生讀研的主要動機中,52%和47%的人選擇了“就業前景好”和“職業發展需要”,選擇“想做學術研究”的比例為27%。
顯然,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準繩的專碩自然受到學生的青睞。
但隨著各高校調整研究生培養年限,“2年變3年”已然成為專碩培養的趨勢,加上學碩規模減小,是否意味著專碩學碩逐漸趨同呢?
不少專家表示,無論是國家政策導向還是高校實際培養情況來看,專碩和學碩沒有也不可能趨同甚至“合二為一”。專碩設定的人才培養類型和目標不同于學碩,“學制短”只是一方面而已。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李立國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部分(專碩)學制延長到3年,目的還是在于提高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和論文寫作,這是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
相比本科階段的培養模式,研究生培養重在“專、精、深”,考核方式也不同,質量要求更高。加上專業碩士通常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類,在職研究生學習時間更加緊張。如果學生只以學分修夠順利畢業為目標,而沒有時間精力深入鉆研,開拓創新,培養質量自然難以保障。
加之研究生擴招規模擴大,或許有導師沒門下弟子較多,修業年限較短也不利于導師因材施教,悉心指導。適度延長修業年限為研究生培養提供了更大空間,有利于強化培養過程,實現培養目標要求。
提升培養質量 高校在行動
學制的適度延長為研究生培養提供了空間,但核心還需研究生培養單位加強體系建設,確保“全過程”培養質量。
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為例,該校研究生院從三方面完善培養體系。
一是建立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質量自我評估制度。該校定期組織專家對本單位各學位授權點和研究生培養質量進行自評,有針對性地改進學科建設和研究生人才培養工作。二是充分發揮校學位委員會、各培養單位學位分委員會作用。嚴格把關研究生課程設置、中期考核、開題報告、預答辯、匿名評審、正式答辯等環節,從各個環節杜絕剽竊、作假、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以營造良好的學術風氣和氛圍,確保學校各項規定落到實處。三是持續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通過加強新增博士生指導教師資格申請審核、研究生指導教師年度考核、研究生指導教師業務培訓、師德師風建設、研究生優秀指導教師獎勵、問題學位論文懲戒等工作,不斷增強導師道德修養,提升思想政治水平,樹立自我認識及育人意識,從而提升導師指導能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北京理工大學打造了“四類型七維度”的本碩博一體化貫通培養體系。其中“四類型”分別為基礎研究型、技術創新型、復合領軍型、應用創新型,分別側重基礎理論方法、國家重大或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多學科交叉和綜合素質以及面向實踐動手能力、解決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七維度”分別為思政教育、數理基礎、專業知識、外語能力、計算機水平、實踐與科研、綜合素質。這對學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例如數理基礎維度是指數理基礎知識或學科基礎知識一定要扎實,碩士、博士研究生如果是跨專業或者覺得自己沒學好,還可以往下選修本科或碩士核心課;計算機水平維度是指碩士研究生必須能夠熟練使用各種仿真軟件、設計軟件或者具備編程能力等。
課程是培養體系的核心,為提升教學質量,研究生培養單位需要持續完善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等不同課程類型的教學質量。
做好教學評價是提升課程質量的關鍵環節。電子科技大學將研究生課程分為理論課程、實踐實驗課程、思政課程、小班研討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學術交流月課程、體育課程七類,分別設置了評價指標開展教評。
為了提升研究生課程內容的創新性、挑戰度,該校制定了多項政策,包括申請經費升級改造小班研討教室,支持任課教師錄制在線課程;設立教研教改專項,提供建設經費,支持任課老師開展示范性教學模式改革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對參與課程改革的老師在課程酬金上進行獎勵,并積極推薦優秀課程申請各級獎勵……
從培養體系到課程評價,高校改革從未停步,相信我國研究生培養質量將穩步提升,為國家戰略規劃、社會經濟發展持續提供高質量高素質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