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工作報告 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
原標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工作報告
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工作報告,基于來自中國、巴西、南非等國的具體案例,探討如何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幫助教育系統利用數據推動教育平等、提高教育質量等議題。

以下為此次報告的精選摘要。
雙教師模式“解放”老師、提升教學效率
報告指出,人工智能技術拓寬了傳統學習過程的物理邊界,既有助于確保提供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機會,又有利于促進個性化學習并提升學習效果。
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雙教師模式將為老師提供更多的專業支持。“雙教師”是指一位教師和一位虛擬教學助理。虛擬教學助理可以接管教師日常工作中包括布置作業、解答重復性問題、批改作業等任務,從而讓老師能有更多時間專注于對學生的指導和一對一的交流。
同時,計算機輔助學習(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CAL)可以利用數字技術支持學生改善學習策略。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勾勒每個學生的個人學習計劃和軌跡來顯示每個學生的長處、弱點以及學習偏好。
中國在教育領域推廣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步伐并不慢。根據報告,目前全國有95%的學校都接入了互聯網。全國范圍內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集中應用體現在人工智能批改作文上。現階段,有60000所學校都在嘗試使用人工智能閱卷,其閱卷準確率可達到人工閱卷準確率的92%。
搭建數字能力素養評估框架,貫穿學習全程
從培養學習者的綜合能力角度來看,報告列出了由全球學習監控聯盟(Global Alliance to Monitor Learning, GAML)等機構的專家聯合推出的數字能力素養評估框架(Global Framework to Measure Digital Literacy,以下簡稱“框架”)。
于2018年更新的框架強調數字及人工智能技術在六大領域的應用,包括理解教育領域的信息通信技術、課程與評估、教學、組織管理等。
框架分為五個能力素養板塊,每個板塊下再細分出2-6個子項。具體來說,五個能力素養板塊的主題分別是:信息及數據素養、溝通及合作、創建數字內容、確保安全、解決問題。
報告中列出的數字能力素養框架
報告還發現,有不少國家在后基礎教育階段加大了人工智能相關教育和培訓的投入。法國、中國和美國都采用了全面發展人工智能的策略,并致力于培養出能夠駕馭人工智能技術的新型勞動力。其中,高等教育領域的人工智能發展相關投入是最多的。
同時,MOOC和類似可汗學院那樣的在線學習平臺也為更多學習者提供了接觸人工智能相關知識的新路徑。這些在線平臺不僅向學習者傳遞人工智能知識,它們本身也是人工智能技術最好的應用者之一。
六大挑戰依然存在,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撐
人工智能技術在多個國家教育領域的落地并不意味著其發展前景是一帆風順的。報告羅列了六個在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過程中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報告援引的調研數據指出,2017-2021年間,人工智能市場的增幅將達到50%。目前,人工智能教育不少仍是由私有公司推動,人工智能教育領域的公共政策尚處于起步階段。想要讓人工智能技術在知識、創新、商業等復雜的生態系統中運作,亟需更完善的政策支持。
確保推進人工智能教育過程的包容性和公平性是又一挑戰。人工智能教育是否會讓原有的教育差距變得更大?這的確是一個問題。
除此之外,培訓能夠勝任人工智能教育的老師、搭建能夠充分收集信息的數據系統、確保在人工智能教育上的科研投入、重申數據使用過程的透明性也同樣重要,且充滿挑戰。
報告認為,公私合作是加強人工智能培訓和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式。報告所提及的不少國家都在行業界和學術界之間建立了伙伴關系,雙方不僅共享物質和財政資源,而且還能確保教育計劃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保持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