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限制老師非正常流動,杭州也出手了 寒假里,杭州市的一紙限令,讓大眾關注到部分地區教師的非正常流動。 俗話說,水往低處走,人往高處流
原標題:限制老師“非正常流動”,杭州也出手了
寒假里,杭州市的一紙限令,讓大眾關注到部分地區教師的非正常流動。

俗話說,“水往低處走,人往高處流”,人才流動本是人之本性,老師們也是如此。那此次杭州出手干預的“教師非正常流動”,又該如何理解呢?
簡單來說,對不少鄉村、山區教師來說,因為城鎮有著更高的工資待遇和更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往往愿意往發達的城鎮流動,但由此造成的教師人才外流,一定程度上導致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
杭州此次就是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計劃用兩年的時間完成整改,而限制中小學教師非正常流動僅是舉措之一。
事實上,除了杭州,四川、廣東、江西等地其實也曾對教師的非正常流動進行限制。但業界也拋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山區當然也需要優秀教師,但強制規定留住了人,又真的是否能留住老師的心呢?
1月26日,杭州市教育局公布《2023年第二期“公述民評”面對面問政活動問題整改情況匯總表》,打算用兩年時間,從設施、教師、課程和集團化辦學四個方面對杭州市西部山區(包括臨安區、桐廬縣、淳安縣和建德市)進行整改,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分布。
《2023年第二期“公述民評”面對面問政活動問題整改情況匯總表》
其中,對于杭州市西部山區教師外流現象的現象,提出要嚴格人事管理,“對西部區、縣(市)教師非正常流動作出一定的政策限制”。再說具體點,就是西部區、縣(市)公辦學校教師在應聘主城區教師崗位時,必須出具所在學校同意報考證明。
杭州市教育局同時強調,鄉村教師參加職稱評審、教師榮譽評選時,給予適當傾斜。此外,將依法依規落實鄉村教師工資待遇,完善“越往基層、越在偏遠、越是艱苦,待遇越高”的鄉村教師收入調節機制,嚴格按照相關文件落實農村教師3項津補貼政策。
教師的非正常流動,也不只出現在杭州。
2023年4月,浙江寧波慈溪市發布關于做好教師跨市(區、縣)流動工作的通知稱,流往外市(區、縣)工作的教職工,一般要符合以下條件:在慈溪市教育系統工作滿三年(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夫妻分居滿二年或有實際困難要求回原籍任教。
2023年6月,四川南充儀隴縣在關于縣委專項巡察反饋意見集中整改通報中表示,針對“優秀教師流失嚴重,每年都有優秀教師陸陸續續調出縣外”的問題,儀隴縣建立了教師外調報備制度,控制每年教師外調數量,落實政策留人。
不難發現,所謂的教師非正常流動,其實就是鄉村、山區等相對偏僻地區的教師,流動到城鎮地區。
實際上,我國在2006年啟動實施“特崗計劃”,專門為貧困、邊遠、條件艱苦的農村學校補充師資,截止到2022年,共為中西部鄉村學校補充103萬名“特崗教師”。
那么,每年培養的特崗教師、定向公費師范生等,為何沒起到作用?偏遠地區教師的流失有多嚴重?具體又面臨哪些難題?
以曾是國家級貧困縣的黑龍江省延壽縣為例,據半月談報道,該縣加信鎮中心校從2009年到2020年間,共接收特崗教師25名。
相比學校原本年齡偏大的老教師,特崗教師基礎較好,通過崗前培訓、在崗培訓、新老教師結對等形式,很快適應教學工作,特別在多媒體技術運用方面,能起到引領作用。
但據該校校長反饋,服務期滿后,有的特崗教師報考公務員,有的由縣城學校借調,還有的直接考入城市學校,“25名特崗教師,只留下13名,走了一半。”
面對特崗教師的流失,學校也在通過公開招聘、特崗教師計劃等進行補充,但補充速度不及調走速度。四川某鄉鎮初中學校校長就提及,2018年,學校新進10名教師,而調走的教師達14名。
為何偏遠地區教師來了容易,扎根難?有相關人士談及原因,“不少人把鄉村教師當成過渡而已,因為偏遠地區考編相對容易,通常的操作就是在偏遠地區入編后,再調回發達地區,一些薄弱學校、農村學校甚至發展成為優質學校、城鎮學校輸送優秀教師資源的基地。”
網友評論
但迫于現實,不少教師也很無奈。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一名特崗教師就談到,在服務期滿后,因所在學校急缺老師,他選擇留任,并將父母妻兒從縣城接到村里一家人團聚。然而,隨著兒子到了上小學年齡,他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我能教別人的孩子,但教不了自己的孩子,全家人為了我的工作來村里,我心有不忍,有機會還是想回縣里。”
一邊是限制教師的非正常流動,一邊又是北京、上海等地鼓勵教師流動的教師輪崗。
聽起來是不是有些矛盾?但實際上,無論限制還是鼓勵,其實都是在化解教育資源不均,解決大部分城鄉偏遠地區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
但無論是教師輪崗,還是此次限制教師的非正常流動,不少一線教師和家長都提到了一個問題:在沒有根本改變教師待遇和工作環境的前提下,將教師“按”在原有的位置上,留住了人,留得住心嗎?強行限制會不會打擊教師的教育熱情?
我們可以來研究一下隔壁日本的做法。
在日本,教師是公務員,且比一般公務員工資更高。為鼓勵教師流動,日本政府還制定了周全的津貼制度,除開所有教師都能享受的基本津貼(包括撫養津貼、住房津貼、交通津貼等),在偏遠、嚴寒等地區工作的教師還有諸多特殊津貼。
而且,日本教師平均六年流動一次,且不會因為輪崗導致基本待遇發生變化。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統計,平均而言,日本教師大概每6年流動一次,學校校長3-5年更換一次。另外,任教不滿3年的教師、57-60歲的教師、妊娠或休產假期間的教師、長期缺勤教師可以申請不參加輪崗。
注意,日本教師輪崗并不與考核、晉升掛鉤。為了防止老師“身在曹營心在漢”,日本規定,教師個人考核和晉升與輪崗沒有關系,也不與學生升學率直接掛鉤。
另一個細節是,據中國教育新聞網公開資料顯示,日本全國公立中小學都按統一標準建設,東京中心城區學校有的體育館、游泳池,在鄉村小學也一應俱全。
這意味著,無論是老師的教學環境,還是老師子女的上學環境,都不會因為學校的不同,而產生太大的心理落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