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多省已調整!應屆生身份或將取消 考公考編會更難 近日,山東、湖南、貴州、廣西等多個省份人社部門發文,調整應屆生身份的認定標準,明確
原標題:多省已調整!應屆生身份或將取消 考公考編會更難
近日,山東、湖南、貴州、廣西等多個省份人社部門發文,調整應屆生身份的認定標準,明確在省內事業單位招考中,不再審核其是否有工作經歷和繳納社保的情況。
這對于正擔心失去應屆生身份而不敢就業的2024屆畢業生們來說,是一個絕對的好消息。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一直是國家關注的民生大事。因此,國家和地方公務員、國企及事業編單位的崗位招聘不斷向應屆生傾斜。與此同時,這也導致不少人選擇緩就業、慢就業……據智聯招聘2024年發布的《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應屆生慢就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19.1%。
原本利好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正逐漸呈現出反效果。因此,不斷有聲音開始呼吁取消或淡化應屆生身份。
多地放寬應屆生身份認定標準
目前,多個省份已經放寬了應屆生認定標準。
今年7月,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11部門發布通知:各類事業單位在發布招聘計劃時,可明確“當年應屆高校畢業生”,不再審核其是否有工作經歷和繳納社保情況。

圖 |山東省人社廳通知
同月,貴州省同樣發布通知:報考我省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高校畢業生,在其畢業年度(具體以畢業證書落款時間為準)內無論是否簽訂就業協議、勞動合同、繳交社保等,均可按當年度高校畢業生報考。
廣西人社廳發布通知:在發布招聘計劃時,明確“高校畢業生”包括近2年內畢業、未落實過編制內工作的畢業生(即畢業證書落款年度2年內,含畢業當年度),不對其是否簽訂就業協議、有工作經歷、繳納社保作限制。

圖 | 貴州省新規
湖南省人社廳在6月印發《關于做好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高校畢業生”為近3年內畢業、招聘過程中未落實編制內工作的畢業生(即畢業證書落款年度3年內,含畢業當年度),不對其是否有工作經歷、繳納社保作限制。

圖|湖南省新規
浙江省發布的《2024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報考指南》中顯示:2022年、2023年畢業生可報考身份要求為2024年應屆畢業生的職位,但2022年、2023年普通高校碩士以上畢業生不能享受2024年碩士以上應屆畢業生放寬年齡政策。
其實早在去年7月,福建省人社廳率先表示在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等招考中,上年度畢業生具有工作經歷以及社保繳交記錄的,可報考應屆生崗位。
不過各省份對應屆生身份的調整范圍有所不同,例如,湖南、廣西、山東僅在事業單位中有相關表述,福建、貴州的范圍則擴大到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
此外,應屆生身份的認定年限標準在各省也有差異。貴州、山東未對擇業期內畢業生作規定;福建、廣西、湖南則將年限放寬至1-3年不等。
除了體制內的工作機會,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在2025屆校招要求上,也放寬了應屆生畢業年限。
騰訊2025校園招聘對象的畢業時間放寬至2024年1月-2025年12月,中國大陸(內地)以畢業證為準,中國港澳臺及海外地區以學位證為準。

圖 | 騰訊校園招聘放寬應屆生畢業年限
阿里的淘天集團2025屆校招招募頂尖人才T-Star的對象條件,也放寬到2023年11月-2025年10月期間畢業的畢業生。

圖|淘天集團校招放寬畢業年限
怕失去應屆生身份,不敢求職
按國家相關規定,高校畢業生從畢業之日起兩年內為擇業期,擇業期內未落實就業單位的畢業生可以享受應屆畢業生同等待遇。
近年,“鐵飯碗”的工作越來越傾向于招聘應屆生。
2024年,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計劃招錄3.96萬人,其中2.6萬個計劃專項招錄應屆高校畢業生,占比近65.7%,比去年增加1000個定向崗位。
據財新報道,地方招考也有相同的趨勢,廣東、湖北等地應屆生招錄比例超過40%,北京、浙江等超過50%,山東全省共設置應屆畢業生招錄計劃2977個,比2023年度增加1056個。
圖|國考崗位傾向應屆生
國企、央企等也持續性地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發揮蓄水池的作用。
今年7月,人社部召開2024年二季度新聞發布會。會上,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運東來介紹,會同有關部門出臺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11條政策舉措,整合并優化吸納就業補貼、擴崗補助,延續實施國有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增人增資等政策,并將政策期限一次性延長2年,穩定就業預期。
圖|國企招聘繼續利好畢業生
因此,應屆生身份變得格外珍貴。為了保留應屆生身份,緩就業、慢就業的現象也逐漸出現,甚至也有人選擇主動延畢。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2.8%的受訪大學生覺得延畢是希望保留應屆生身份。
延畢的一年,用來考公或考研。同時,還能以在校生的身份,繼續在學校享受到低價的住宿、餐飲、自習室和圖書館資源,備考環境更好。
每個人都期望賭上一兩年的時間,為自己博一個上岸。但現實是,數百萬畢業生因備考失敗進入下一年的求職季。
此時,本想借著兩年“保質期”考公考研的學生們,進入職場才會發現民營企業并不認他們的應屆生身份。
最受高校畢業生青睞的互聯網大廠,其校招往往只面向當年畢業的應屆生。
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漫長備考期,可能也會讓畢業生們與勞動力市場脫節,更不利于他們具備市場競爭力。
初衷希望保護畢業生求職的應屆生身份政策,從實際上來看,可能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求職。


圖|怕失去應屆生身份,畢業生們不敢求職
呼吁取消應屆生身份
取消應屆生身份的聲音,這兩年不斷出現。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科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胡衛從保障平等就業的角度,呼吁取消應屆生身份限制。他認為招聘時限制應聘生身份,既不利于離職再就業人員的重新就業,也阻礙了超過擇業期的往屆畢業生的求職。
他建議短期可適當延長高校畢業生擇業期,而長期要逐步取消高校畢業生擇業期政策。打破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對招聘對象所作的應屆生身份限制,從根本上改革已經過時的應屆畢業生就業、升學、勞動及人事政策。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應當逐步淡化應屆生身份的標簽,不要強調應屆生身份,而是關注青年人群體就業的問題,認同、支持年輕人的個性化發展,看能力不看畢業時間,為所有年輕人創造平等的就業競爭環境。”
全國人大代表劉曉靜建議淡化“應屆生”身份的同時,也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取消公布各高校就業數據統計信息,把對畢業生“就業率”或“就業去向落實率”統計的追求,改為對學校學科設置合理性、教學質量以及綜合就業服務工作有針對性的考核;讓學校要把功夫下在改進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上。
今年9月,2025屆畢業生們將開啟自己的秋招求職。
未來應屆生身份的界定標準是否會進一步擴大、或被取消,政策的轉向已逐漸出現了苗頭。變化的初心,終究是為了解決應屆生就業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