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來源|dowell之自言自語 作者|林路 編者按: 本文系轉載,作者為北極光創投合伙人林路,他2012年加入北極光,已在傳統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領域深耕10余年
來源|dowell之自言自語
作者|林路
編者按:
本文系轉載,作者為北極光創投合伙人林路,他2012年加入北極光,已在傳統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領域深耕10余年,他參與投資及投后管理的項目眾多,其中教育科技項目有VIPKID、火花思維及美奇互動等。
本文中,林路大膽暢想,未來教育公司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只需要教研和技術研發團隊,其他服務都交給AI來完成。如果一個崗位的工作內容可以通過SOP清晰定義,那么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實是可以由AI來完成的。他認為,對創業公司而言,比起“什么需求都能滿足卻滿足不好”,更重要的是找到一種能比過去更好地解決用戶核心問題的方式。
01除了教育,AI還能解決教育行業啥問題
(以下部分是暢想,并不是今天AI能實現的)
過去的教育行業,本質上是一個以服務為核心的行業。由于學習本身具有一定的反人性,必須依靠教學顧問來提升完課率,否則學生極易因缺乏持續的課消而流失。同時,銷售人員也需要不斷地溝通、跟進,來推動續費。在上一波教育的互聯網化浪潮中,無論是一對一中的學習顧問,還是大班授課、小班服務里的助教,核心解決的其實都是“如何提供更好服務”的問題。因此我們會看到,傳統教培公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服務和銷售團隊往往遠大于教研和技術團隊。對于教育公司來說,管理龐大的服務與銷售隊伍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因此才會衍生出各種SOP(標準作業程序),用以支撐標準化和規模化的擴張。
如果一個崗位的工作內容可以通過SOP清晰定義,那么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實是可以由AI來完成的。當然,在現實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總會伴隨著各種例外情況和微妙的處理方式,這些仍是當前AI難以完全勝任的環節。但如果能夠積累足夠的數據,并在工程層面持續投入研發,我認為實現可用并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為了續費而進行的各種服務和銷售,其實往往讓人感到厭煩。互聯網行業的主要商業模式一直是廣告,從最早的橫幅廣告,到搜索廣告,再到信息流廣告,廣告的形式不斷演化,核心目標都是提升效率。但現實是,橫幅廣告的點擊率長期徘徊在千分之幾,搜索廣告即便表現最佳,點擊率也只有約5%,而嵌入信息流的廣告效果也并不算高。這意味著絕大多數廣告投放實際上是被浪費掉的。因此,即使發展至今,互聯網廣告依然存在巨大的效率提升空間。
過去,互聯網廣告主要依賴于收集更多用戶信息來提升效率:社交軟件掌握了用戶的瀏覽習慣,搜索引擎能夠識別用戶的意圖。但這些信息其實都不夠充分。相比之下,在AI教育場景中,用戶在平臺上的行為會沉淀出更細致的數據:他可能在某些音節的發音上始終有問題,某個語法點長期沒掌握,或者平時閱讀量明顯不足。傳統的銷售人員本身往往缺乏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即便拿到這些數據,也很難為學生和家長提供真正有價值的建議。如果我們假設銷售本身就是一位優秀的英語老師,能夠基于這些數據給出切實解決問題的建議,那么續費自然不再是難題。在過去的互聯網教育時代,這幾乎無法實現;但在AI的邏輯下,復制這樣一位“老師”的能力卻成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