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網絡語言用好才是上策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各種調侃玩笑的網絡流行語越來越多地出現我們的生活中。但由于缺少科學規范的引導,一些政府公文、
網絡語言用好才是上策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各種調侃玩笑的網絡流行語越來越多地出現我們的生活中。但由于缺少科學規范的引導,一些政府公文、宣傳廣告和青少年在寫作業、回答問題甚至考試當中都用起了網絡語言。對此,社會輿論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公文是在公務活動中進行交際、傳遞信息的文書,表達應準確、規范、嚴謹;網絡語言對漢語是一種污染,中小學生語言基礎還不牢固,學生、學校應盡快遠離網絡詞匯。但在很多人眼中,這種清新的文風,親民的語言,能促進改變作風、提升政府親和力,拉近與群眾距離;另外,語文課文的風格和內容應該多樣化,讓孩子獲取更多的新鮮知識和詞匯。
那么,究竟該如何面對不斷涌現的“網絡語言”?其實,網絡語言是對中國語言文化的拓展和補充,給中國語言注入了新鮮血液,世界日新月異,時代在不斷發展,新的詞匯和語文現象層出不窮,我們必然要面對。而且,漢語一直處在不斷兼容并蓄的過程中,比如現在所使用的白話文,對曾經的八股文來說,也是新語言,只要是能讓人理解的,有生命力的就能流傳下去,而不能讓人理解的語言,最后也會被淘汰。所以,對網絡語言不要一棍子“打死”,不要談而色變,黨政機關與社會、學校在對其進行相應規范的前提下,要以積極的態度去學習和探索。
網絡語言的確有自己的缺點,不嚴密,缺少高雅,但網絡語言簡潔生動,是土生土長的群眾語言。作為政府和官員而言,在日常工作中分清主次,保持公文的科學嚴謹外,可以關注網絡化表達方式,學習利用好網絡語言,這是接地氣,長靈氣,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好方式。就像前面提到的“淘寶體”招聘啟事,3個小時里被網友轉發了4800多次,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人們對這一語言風格的認可。
當前推動清新的文風,促進干部作風的轉變,政府機關的官員學習好網絡語言,才能更好說老百姓聽得明白、樂于接受的話,發老百姓看得懂、讀得通的文。另外,像“我太南了”、“喜大普奔”、“坑爹”、“醬紫”等很多網絡語言符合孩子們的情感特點,他們遲早要接觸,誰也改變不了,不如正確地引導,讓學生去讀、去體會、去感悟,以去粗存精,去偽存真。 馬江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