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北師大研究揭開高學歷父母的困境:不怕給孩子360全景鋪路,怕孩子帶不動 看點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以為學二代家庭及中產階層家庭,因其文
原標題:北師大研究揭開高學歷父母的困境:不怕給孩子360°全景鋪路,怕孩子“帶不動”
看點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以為“學二代”家庭及中產階層家庭,因其文化優勢,能夠輕松培育出優秀的下一代。然而,北師大學者在多項研究中發現,事實并非如此。這些家庭在孩子的教養與成長過程中,同樣面臨著諸多危機、拉扯與困境。
前段時間,外灘君看到一位博主分享:

假期帶孩子出去玩,碰上高鐵鄰座也是家長帶孩子。孩子爸媽討論后續行程,孩子卻趴在小桌板上苦哈哈地做題。
為什么大過年還這么卷呢?一聊,原來這根本不是孩子家長的本意。兩口子上學時沒怎么費過勁兒,覺得小小孩兒的天性就該玩,小學的那點基礎現學現用足夠了。
可孩子上小學后,才發現其他同學基本都能做簡單加減法、認不少字、還能說英語……家長還在想轍呢,孩子上課時跟不上,已經受不了了。
鄰座的媽媽感慨道:“我們本來覺得根本用不著卷。但沒想到其他孩子都在搶跑,‘不卷’反而給孩子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最后不得不給孩子‘另尋出路’。”
正巧,外灘君也看到北京師范大學的學者早已關注到了這代碩博高學歷的中產家長的教育困境。
在多年多次不同具體課題的研究中,多位學者都發現,像火車上這對爸媽一樣,這代基本有著碩博學歷的中產父母,眼界更開闊,自然對子女的培養給予了不少理想,希望孩子不要受困于學習的“內卷”,但在大環境下,想要堅定地走“純粹性教養”路線并不容易。
大部分家長寄希望于投入更多教育資源,盡可能為孩子的未來多鋪一點路,并因此被迫卷入一場更隱秘的競爭中。
傾盡資源為孩子兜底,
但也不愿接受真的“觸底”
這些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一群90后和00后的“學二代”,他們的“學一代”父母均為改開后的第一代大學生,一方或雙方有碩士及以上學歷,而“學二代”本人則是大學在校生或畢業生。
學歷和閱歷讓“學一代”有了更好的工作環境和更開闊的文化視野,家里的教育氛圍也很濃厚。
可以說,他們因為親身經歷所以深信“讀書改變命運”。但同時,他們也感受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恐怖,等到他們為人父母時,
一方面,他們愿意竭盡全力為孩子選擇和創造競爭更少的賽道;
另一方面,他們也更愿意積極關注和了解教育的理念變革,希望孩子不要完全陷入重復、枯燥的應試訓練,而是在更純粹的養育中,學得有成果,也生活得更開心。
以日益成為家長心頭大事的中考為例,北京海淀區是個好學校很多,但“卷”到裂開的一個地方。
2023年,北京中考滿分660分,而海淀區650分及以上的學生有205人;2022年,655分以上的學生甚至達到了517人。一分的差距都讓家長心驚肉跳。
制圖:外灘君
即便是清北畢業的父母,也不能拍著胸脯保證自己的高智商都遺傳給了下一代。因此,很多家長也在房子上精心打算。
北漂小有成績的C先生告訴外灘君,自己業務主要在通州區,為了日后接送孩子方便,他決定在通州為孩子選擇學區。
為了滿足當時對納稅和社保的要求,他提前多年,把公司的注冊地址改到了通州區。為了預防購房政策變化,他還另外在天津選購了一處房產,作為孩子的上學備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