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 孩子專注力差要盡早解決,等上了高中再培養,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有高一學生家長問我孩子專注力不好上了高中之后還能培養出來嗎,如果有該
原標題: 孩子專注力差要盡早解決,等上了高中再培養,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有高一學生家長問我孩子專注力不好上了高中之后還能培養出來嗎,如果有該怎么培養?

說真的,討論“專注力培養”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大家說的大都是針對低年級學生,且在這個“培養”的過程中,家長會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
而對高年級學生家長來說,不少家長其實已經不太有能力就一些很具體的學習提升、能力培養等給孩子太(說)多(了)幫(也)助(不)了(聽)。
所以,到了高中階段,諸如專注力等這類能力的培養,家長其實已經很難給予孩子多少很直接的作用了。
但如果孩子自己有意識想要提升自己的專注力,那倒是有很多的方法。
一、設定目標
假設我們是行駛在海上的一艘帆船,如果沒有目標,那么任何方向吹來的風對我們而言都是阻力。
目標的設定一是要注意目標必須清晰、具體、切實可行,二是不但要有長期的大目標也要有短期的小目標。
舉個例子,這個暑假我們計劃學完下學期的主課內容,并在開學考或者是第一次月考中考取怎樣的名次,那么這個目標可以稱之為是“長期目標”;而具體到我們在這個假期里的每一周、每一天要做什么就是一個個的短期目標。
我們可以同時有很多的長期目標,有的目標可以非常的長遠,只要是我們非常渴望得到特別是愿意為之付出努力的,都可以設定成目標。
然后最關鍵的就是要通過設定一個個“短期目標”去實現、去達成。
理論上講,我們對目標越是渴望,那么在做相關事情(即達成小目標)的積極性就會更高,專注力也會更好。
二、做好計劃
設定目標和做好計劃這兩件事通常來說都是成對出現的。
有目標沒行動屬于“常立志”,有行動沒目標則往往是“努力白費”(本文都只是針對“學習”)。
制定一個詳細且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做計劃時要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只往前看卻不顧當下已經存在的不足。
2、不顧實際能力制定的計劃無法完成。
3、計劃里的學習內容不具體,例如只是寫了“學數學”“讀課外書”。
4、缺少“時間管理”,例如只是計劃了每天做什么,卻沒有具體到幾點到幾點做什么。
5、缺少“每日總結”的安排。
6、不喜歡做的事情盡量往前放,喜歡做的則往后放,比如自己喜歡學數學但是討厭學英語,那就盡量安排先學英語。
一份好的學習計劃表是非常值得投入大量時間的。
做好這件事情的本身其實也是在對孩子進行心理建設——制定計劃本身會讓我們更加確信只要做好這些事情就能達成怎樣的目標。
這會極大提高孩子在完成計劃時的專注力。
三、作息習慣
自律其實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品質,作為家長,我們往往只是在談論孩子自主學習的時候會提到“自律”這事兒,例如在評價某些“學霸”的時候會說這些孩子非常自律。
其實我們很多人會忽略了這些所謂的自律的學霸他們不僅僅只是在學習這件事情上“自律”,在很多事情上他們都有著比較穩定的習慣。
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作息。
養成良好作息習慣的難度比養成“學習自律”這個習慣容易得多。
如果我們能保證每天的作息是有規律的,例如每天7點或者是8點起床,我們的學習計劃就可以以這個時間點為基準進行安排。
否則就會變成計劃表寫得很漂亮,可從開始做第一項任務開始就已經亂了時間的問題。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專注學習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充足的睡眠、必要的休息都是很重要的。
而這也是確保更持久專注的關鍵。
四、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本身是提高效率的非常重要手段,而且在做這件事情的本身也非常鍛煉我們的分析、統籌、規劃、自律等能力。
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說“番茄工作法”,設定好學習時間、休息時間。
五、學習環境
這個環境既包括了周邊環境也包括了書桌環境。
其核心是減少干擾。
比如這邊電視開著或者大聲討論某些事情,而那邊孩子在學習,再比如書桌上不只有課本、教輔等學習資料,還有手機、平板等更有吸引力的物品存在。
減少干擾本身也會讓專注力保持得更持久。
六、有始有終
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要做到有始有終,還要注意盡量避免同時做多件事情。
例如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遇到了需要搜索、查詢的情況,而在搜索的過程中又發現了更感興趣或認為更重要的事情(例如發現了另外一個知識模塊),了解或學習這些事情就有可能影響到后面計劃的完成。
這種情況一旦發生了,我的建議是如果這些內容值得我們馬上就學,那就把受影響的項目往后移,如果這些內容不需要我們馬上都掌握,就做好記錄在后面的計劃中另做安排。
無論怎么安排,當下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完成,同時也要對那些“新發現”有一個交代。
七、自我激勵
學習本身對大多數人來說就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所以必要的鼓勵和獎勵是非常好的一種調節。
鼓勵這件事情是要說出來的,例如當自己完成任務了,那就表揚一下自己,也可以跟父母炫耀一下,而父母則要積極配合,別說些喪氣的話。
自我鼓勵、自我欣賞、自我肯定等等是非常必要的自我調節方式。
有些時候我們也可以設定一些“獎勵”,不一定非得是比如玩手機的時間,或者是金錢、物質獎勵,我們可以發揮想象力,比如我們把計劃表打印出來貼出來,完成一項蓋上一個章,這些看上去“小孩氣”的東西在外人看來似乎沒啥用,但對完成任務的人來說卻意義大有不同。
八、心態調節
學習的本身一定是困難重重,這是由學習本身的反人性特點決定的。
這也就導致大多數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心態會因為各種問題變糟,沒錯,出現這種情況是極其正常的事情,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不必過于在意它們,只是專注做事情,很多問題反而會更快得到解決。
遇到較大的問題時,則要學會“求助”,無論是家人、老師、同學又或者是其他什么人,當我們判定自己無法獨立解決的時候,一定要尋求積極地幫助。
綜上分析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孩子越是小的時候,那些培養專注力的條件越是容易達成,而一旦孩子大了,尤其是還都上到了高中,有很多條件就非常難以創造了。
但如果孩子自己本身對這件事情有渴望,即他們自己有較強的提升專注力的動機,那么依舊是可以培養的。
但這個時候的培養更多還是依賴于學習的主體即孩子自身是否有較強動機以及不弱的意志力,而這些,恕我直言,多數家長是沒有能力左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