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表演性學習者缺的不是批評,而是撫慰與喚醒 想方設法將他們引向更有意義的地方,體驗除了表演性學習之外更多元更開闊的生活方式它可以不被
原標題:“表演性學習者”缺的不是批評,而是撫慰與喚醒
想方設法將他們引向更有意義的地方,體驗除了“表演性學習”之外更多元更開闊的生活方式——它可以不被“考字訣”框定,能夠讓人過得更充實
據半月談報道,在大城市流行開來的付費自習室正往市縣下沉,用戶大多是準備“考公”“考研”“考編”的年輕人。有不少人在自習室認真學習并成功“上岸”,但也有些人把這里當作逃避家人管控的“網吧”,更多是在“表演性學習”。

這其中,有的備考青年追求“人在書桌”的儀式感,但實際有效學習時間很少;還有的是看到自習室里其他人在玩,“自己也安心玩了”。
學不可以已,能跑去專門的學習空間,原本態度可嘉。但當學習加上了“表演性”前綴,跟劃水、摸魚、磨洋工沾上邊,其底色似乎立馬從積極變得消極。
假裝在努力,實則在逃避。考慮到是花錢上自習,這很難不被人置于道德放大鏡下審視。在專門用來學習的地方睡大覺、玩手機,難免給人一種“沒福偷享”的既視感。不想在家里被父母嘮叨管束,干脆在外面花錢耗時“買空間”,卻上了個假自習,免不了被指責“浪費時間和金錢”。
批評這樣的“表演性學習”者很容易,但更重要的是,怎么引導他們走出迂回逃避的狀態,過上更有意義的生活。
需要看到的是,并非所有在自習室休憩的人都是“表演性學習”,有些人可能只是勞逸結合;也不是所有“表演性學習”者都是“沒福偷享”,很多人興許是還沒找到自己該奔赴的方向。
報道中就提到,有的受訪者直言自己的人生好像從來沒有輕松過,備考的空窗期成了難得的輕松時光;有的人跟父母溝通僅限于學習與找工作,自習室提供了一個逃避現實的環境。
由此可見,在付費自習室“表演性學習”,已成為部分人在高強度競爭和快節奏生活中的“延緩行動策略”,成了他們用維持學習儀式感來緩解內心焦慮感的外在途徑。
某種程度上,自習室已成了同時安放他們進取心與“放過自己”念頭的緩沖地帶,“假裝在努力”也是能緩解“虛度光陰焦慮感”的另一種解壓機制。
對于部分備考者“表演式學習”背后的心理動因,我們要做的顯然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痛批,而是在洞察理解的基礎上去積極引導——如果“表演性學習”是他們吞下的一副“止焦慮解藥”,那社會不妨盡可能為其提供心理撫慰與精神幫扶。
無論問題是出在家庭關系方面,還是出在個人心理上,都宜將解題思路伸向源頭性癥結,而不是止于指責。
既然一些在自習室“表演性學習”之人,都是以無意義表演來抵御無意義負荷,那就想方設法將他們引向更有意義的地方,體驗除了“表演性學習”之外更多元更開闊的生活方式——它可以不被“考字訣”框定,能夠讓人過得更充實。
“表演性學習”者缺的,不是批評帶來的壓力疊加,而是撫慰與喚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