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不交空調租賃費就不給畢業證?解決問題不能走歪路 裝空調本是關照學生之舉,如果面貌變得蠻橫霸道,恐怕就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了 近日,一
原標題:不交空調租賃費就不給畢業證?解決問題不能走歪路
裝空調本是關照學生之舉,如果面貌變得蠻橫霸道,恐怕就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了

近日,一高校的學生發布視頻稱,學校宿舍的空調不僅需要交電費,還要交大額租賃費,不交空調租賃費就不給畢業證。該言論引起網友熱議,“四年下來差不多可以買新的了”“剛被催繳費了,堵門收”“就不愿交這種不合理的收費”“還得補交上一年的,明明上一年根本沒人通知需要交”。
有網友在評論區發布了陜西理工大學后勤保障部2月發布的通知,其中寫明,每臺空調收費標準為1學年465元、2學年883元、3學年1297元、4學年1674元,選擇按學年或學制繳費由宿舍成員協商確定。
首先應當明確的是,如果學校對待學生“不交空調租賃費就不給畢業證”,學校顯然沒有這樣的權力。根據《教育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受教育者有權在學業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完成規定的學業后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
那么,只要學生按照規定完成學業,學校就沒有理由扣發畢業證。想想也是有點荒誕,如果今天能以沒交空調租賃費不給畢業證,明天是不是也能拿別的“收費項目”拿捏學生?對于學校來說,這樣很任性,也越界太遠了。
當然,學校實際上有沒有這樣做,是一種有執行力的措施還是一種態度蠻橫的嚇唬,仍有待觀察。但糾紛的起點——空調租賃費用,是一個無法繞過的問題。
據九派新聞報道,12月30日,陜西理工大學后勤保障部部長回應,空調租賃費之前已經調整為一年90元/人,并且承認“原來稍微是偏貴了一些”,“現在學校已經補貼了幾十塊錢,企業也優惠了,考慮到原來價格確實偏高,學校已經做了一些工作,同學們也確實要分擔一些”。
同時,校方還說出了自己的“苦衷”,“因為我們是地方院校,陜西高校多,每個學校獲得的投資更少,基礎設施的投入就跟不上……(空調費)是各個學校自己想辦法解決的”。
調整后的空調費能否被學生接受,還需等待學生的反饋,但圍繞空調費產生的種種爭議近年來并不罕見。隨著生活條件的整體改善,空調越來越被視為一種大學里的“理所當然之物”,宿舍普裝空調已被視為常態。但由此帶來的成本分攤問題,其實無法回避。
從直覺上說,空調似乎應該是學校提供的一種基礎設施,但任何設施終究是有成本的,一些學校囿于財力,選擇和企業合作,通過空調租賃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可以幫助學校節約采購和維護的成本。
此前有媒體報道,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都引入了空調租賃模式。客觀上看,這種方式可以在學校、學生、企業三方之中取得折衷,是比較現實的一種方式,而各個學校狀況不同,價格肯定也會有浮動。
關鍵是,在空調租賃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選擇權,要在公開透明的基礎上協商一個可接受的解決方案,切不可把原本改善宿舍條件的初衷,熏染得過于商業化,乃至引發“過度牟利”的質疑。
空調租賃模式作為一種校園內的空調解決方案,其存在有合理性。但學校在推進過程中,尤其應注重空調租賃本身的公益屬性,充分聽取學生意見,給學生足夠的選擇空間。如果“不交空調租賃費就不給畢業證”,顯然是把路走歪了。裝空調本是關照學生之舉,如果面貌變得蠻橫霸道,恐怕就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