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獎狀滿墻就能上名校?原本信心滿滿,到高中家長才發現孩子考448分 發現很多家長不知道獎狀只是老師為了調動孩子學習的熱情的一種手段,有的學
原標題:獎狀滿墻就能上名校?原本信心滿滿,到高中家長才發現孩子考448分
發現很多家長不知道獎狀只是老師為了調動孩子學習的熱情的一種手段,有的學校甚至每次單元考試都會下發一堆獎狀,什么進步獎、前三獎……一些家長完全不知道現在的獎狀有多么的溢價。

在筆者看來,現在有價值的獎狀,大概至少是市級的三好學生或者優秀班干部才行。
有個家長在社交平臺上說:自己的孩子從小到大在班級里都是名列前茅,每年都會捧回一堆獎狀,家里墻上貼得滿滿的都是孩子的獎狀。在家長看來,這些獎狀就是孩子成績的體現,孩子未來肯定能夠考上名校。甚至家長都認為孩子已經是學霸了。
可是在小學初中階段如魚得水的孩子,在高中階段連表現平平都說不上了。最近的一次考試,150分的數學試卷,孩子只考了65分;100分的物理試卷,孩子更是只得了43分。總分750分的考試,孩子竟然只考了448分。這樣的成績,對于一直期望孩子能夠考上名校的家長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她發出了疑問:難道到了高中真的學不會嗎?
其實這主要是有外在和內在兩種原因,內在就是因為高中學習規律變化,孩子可能并不適應高中快節奏的課程,一個知識點幾天講完,這個還沒搞明白,又變下一個知識點了,節奏沒有把握好,導致學習成績下滑。
另一個原因就是學校了,你要看孩子在什么學校,你要是在鄉鎮小學鄉鎮中學,獎狀拿到手軟,到了縣中、市中,家長就會發現原來孩子的同學原來在學習上能力這么差,如果能到省一級的重點中學,那更是會發現什么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很多學生都是那種天才級別的孩子。
其實,這位家長的困惑并不是個例。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存在類似的誤區。他們過分看重獎狀這種外在的榮譽證明,去忘記了孩子橫向比的對象。如果在一些教學質量不佳的學校,可能448分照樣是班級前五,而在那些重點學校,可能就是班級倒數前五了。
獎狀,作為一種激勵手段,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孩子的學習熱情。但是,如果拿獎狀來衡量孩子是不是真的能考入名校,就太幼稚了。
就像網友說的那樣:學習是場馬拉松,誰最終博士畢業了誰才算笑到最后,找到好工作掙到大錢才算笑到最后闖線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