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一號難求,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父母怎么辦? 前幾天,看北京衛視的新聞,說是北京兒童醫院拒絕上學門診前來就診的孩子
原標題: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一號難求,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父母怎么辦?
前幾天,看北京衛視的新聞,說是北京兒童醫院“拒絕上學”門診前來就診的孩子挺多的,以初三和高一的孩子最多。
作為兩個孩子的家長,看后真是心戚戚然也——
看看周圍親戚朋友的孩子,還有網上的消息,發現不去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多。

以前,多數是高中的孩子,如今初中的也不少,大家都有點見怪不怪了。
前幾天,同事家上初中已經躺平幾個月的兒子,因為父母強行收掉手機,竟然絕食了一周,后來暈厥了,父母不得已送到了醫院搶救。回家后,再也不敢收手機、催上學了。
唉,北京兒童醫院只是一個縮影吧,實際上,很多地方精神衛生中心的青少年精神科也是一號難求。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精神心理科的月門診量超過4200人次。
這幾年,厭學的孩子越來越低齡化,聽說有小學的孩子也在家躺平了。
我也接觸過不少在家躺平的孩子,每每看到這些或迷茫或痛苦的孩子,看到無助的父母們,我的心都會莫名其妙很痛!
孩子天性是追求優越感的,是愛學習的,為什么在上學的過程中,這么多孩子找不到上學的理由、找不到學習的動力?
到底是哪個地方不對勁了?
任哪一個父母,都很難接受擁有一個不上學的孩子。
我們那代人,不管是父母的教育還是我們自身的經歷,都是認為:好好學習就能有穩定的工作、較高的社會地位。
但是,這一切,貌似放在我們的孩子這一代行不通了。
我能感覺到,以我們成長的經驗和認知來教育現在的孩子感覺明顯不夠,我們必須要改變某些認知、某些思維模式。但具體是什么,老感覺在不停地摸索之中,沒有確切的答案。
這些跟我們完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極大地挑戰著我們為人父母的能力。
孩子上小學時,基本能夠聽從父母和學校的安排。
那些對孩子懷著高期望值的父母,尚可控制孩子的學習進度,給孩子安排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各種卷起來。
但孩子上了初中,課程難度增加,科目增多,若是孩子智商不高,又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其實要面臨很大的困難。
多數家長看到的是表面:孩子成績下降了、癡迷手機了,看不到孩子真正遇到的困難。孩子自己可能也意識不到。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大,又從網絡上接觸各種信息太多,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若是沒有熱愛和目標,凈剩了迷茫,哪能不逃避呢?所以躺平了、厭學了。
即使孩子能夠拼命使勁撐,總有一天會撐不住,有一部分會直接破罐子破摔,有的會慢慢抑郁、焦慮,結局都是無法上學。
只有那些心里有愛、眼里有光、智力尚足的孩子,才能在學習文化知識中找到前進的動力,在學習和自我當中找到平衡。
有人說:現在的學校,正在批量制造精神病。
一位挺有名的博主講,他在北京做青少年心理咨詢的朋友認為:當下的環境,正在合力將一群正常、健康的孩子,逼成精神病。
是的,時代變了,環境變了,學校還是沿用幾十年前的教育方式。
學校教育和真實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經不同程度的脫節。
說到如今教育之內卷,不得不提到課外輔導機構。作為家長,我認為他們是內卷教育下推波助瀾的一大因素。
前段時間,一個在我們小區附近新開的連鎖課外閱讀機構,對我進行了猛烈的推銷。我實在堅持不住,答應了帶著兒子去參加她們的試聽課,我也跟著一起聽了。
說實話,這個閱讀課表面看起來很不錯:老師年輕有活力,課程內容豐富,孩子試聽了兩節課總共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里,在老師的引導下很快知道了一些看起來很高大上的知識,比如諾貝爾獎的來歷、文學獎的女性作家有哪些等等。
但那是怎么學到的呢?是老師努力調動活躍的課堂氣氛、使用積分獎勵牌、高強度的給孩子灌輸進去的。
真的,盡管當時看到孩子積極舉手搶答的情景很欣慰,看到孩子一個晚上學到那么多么平時接觸不到的知識感到非常滿足,但事后回想一下,感覺真的就是在“硬灌”給孩子知識。
我經過慎重權衡,決定不報名。想不報名也不那么簡單,銷售還是會各種找你做工作,但凡我態度有點松動,可能就會她們制造的焦慮情緒給感染了。
我雖然也希望孩子將來很優秀,但我更希望地是讓他保有對學習的熱情和渴望,而不是通過“硬灌”的方式來讓他獲得知識。小學學得再優秀,若到初中躺平了,都是白費。
有些學校一年級的孩子作業就要到10:00;很多孩子從早到晚只有學習作業,毫無玩耍快樂可言。
內卷嚴重至極!家長們也在卷與躺平間反復糾結。
越來越內卷的社會大環境,焦慮不堪的父母,壓到孩子身上,就是難以承受的重壓。
我們這些孩子尚小的父母,看著這些痛心的現狀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既害怕自己的孩子將來的某天會厭學,也害怕自己做不好父母這個角色。
想來想去,唯有不斷地成長:
打破保守的思維模式,建立開放的心態;
盡量多學點心理學知識,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
努力跟隨孩子成長的腳步,做成長型父母;
做好自己,淡定平和對待孩子出現的所有困難和問題;
以淡定的心態對待孩子,要求他有良好的品質,而不是成績;要求他有負責的態度,而不是滿分的試卷.......
孩子的成績單固然重要,卻并非其人生的全部。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是終生學習的能力,是對復雜問題的解決能力、是感知幸福的能力……
感謝您讀到最后!點個“贊”,并“分享”給更多的人看——
婉秋聊育兒,愛學習、愛思考的倆娃媽媽,歡迎關注,一起吐槽養娃的雞飛狗跳,分享養娃的的幸福快樂,總結養娃的的經驗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