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鐵飯碗三人組:老師、醫生、公務員,會大面積失業么? 這段時間,我們越來越能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 這種不確定性,不僅來自于
原標題:鐵飯碗三人組:老師、醫生、公務員,會大面積失業么?
這段時間,我們越來越能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
這種不確定性,不僅來自于經濟環境的波動,也來自于新興技術的超速發展。

曾經,所謂的“鐵飯碗”是無數人的向往——老師、醫生、公務員,這三大職業,被視為穩如磐石的存在。
現在呢?
一、關于教師
(一)教師面臨失業風險的原因
崗位過剩
隨著人口拐點到來,新生兒數量減少,學生數量相應減少。如2022年全國新生兒人數跌破千萬大關,比10年前少了將近1000萬。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喬錦忠研究團隊測算結果顯示:到2035年,全國將有約150萬小學教師、37萬初中教師過剩。
競爭與機制變革
多地探索教師退出機制,教師崗位面臨激烈競爭。如果教師工作不到位就可能被辭退,打破了教師鐵飯碗的觀念。同時每年考教師資格證的人數眾多,競爭壓力大,2012 - 2022年10年間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從17.2萬暴增到1144.2萬。
(二)可能面臨失業的教師類型
師德敗壞的教師,這類教師嚴重破壞校園和諧氛圍,給學生帶來極其負面的影響。
不具備教師資格證的教師,教師資格證是對教師教學水平的基本認可,沒有該證無法進行教育培訓。
未能履行職責,只在乎個人享受,看重穩定工作條件和年假,不為學生著想的教師,這是對教育資源的濫用。
(三)教師規避失業風險的原則
優先選擇有編制崗位
有編制和沒編制是兩種不同身份,對應不同的未來處理方式。沒有編制的教師,一旦解除合同就如同公司裁員需要自己再就業,而有編制的教師,即使學校被關停也會重新安置并有補償金和體制內養老金兜底,基本生活能得到保障。
若為無編制崗位的選擇傾向
如果都是沒有編制的崗位,優先選擇發達地區、中心城市。因為中國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從小城市流向大城市,農村小學關停潮早已開始,偏遠地區崗位雖然競爭難度低,但失業風險更大。
(四)教師提前規劃出路的要點
35歲之前
35歲之前可以考公考編,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和優勢爭取進入體制內的其他機會。部分教師考公考編有優勢,例如語文老師擅長言語和寫作,數學老師擅長邏輯、資分和數量,且教師由于常年講課在公考面試的語言表達上也有優勢。
35歲之后
如果已經沒有考試機會,要根據自身優勢規劃其他方向的轉行,例如家里有農產品的農村教師可以嘗試拍視頻推廣銷售農產品。
二、關于醫生
(一)醫生不易大面積失業的原因
需求的持續性
人們對醫療健康的需求是持續存在的,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可能會增加。各種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等工作都需要醫生來承擔。
醫療行業的發展
醫學不斷發展進步,新的疾病和健康問題不斷出現,需要專業的醫生去研究和解決。同時,醫療技術的提升也需要醫生去學習和運用,這使得醫生在醫療體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培養周期長
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培訓,培養周期長意味著醫生的供給不會在短時間內大量增加而導致過剩,從而降低大面積失業的可能性。
三、關于公務員
(一)公務員不易大面積失業的原因
職能的穩定性
公務員承擔著政府的各項職能,如行政管理、公共服務、政策執行等。這些職能是社會運行所必需的,只要政府存在并正常運轉,就需要公務員來履行相應的職能。
就業競爭與穩定性需求
公務員崗位競爭激烈,從側面反映了其穩定性被大眾所認可。而且公務員的總人數相對14億人口來說不算多(710萬公務員),總體穩定性有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