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還有救嗎?北大教授陳平原這樣回應
摘要: 原標題:文科生還有救嗎?北大教授陳平原這樣回應 如何展望文科的未來?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進行獨家深度訪談。 羊城晚
原標題:文科生還有救嗎?北大教授陳平原這樣回應
如何展望文科的未來?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進行獨家深度訪談。
羊城晚報:那文科生是否應該擔心未來的招考情況或者就業情況?現在網上有很多聲音,有的人直接問“文科生還有救嗎?”
陳平原:今天社會上說文科生過剩,其實主要是因為當年大學擴招造成的。1998年中國大學生的毛入學率大概是10%,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們的大學開始擴招,第二年就增加40%左右,連年擴招,現在大學生毛入學率大概是60.2%。因為辦文科需要投入的錢少,所以擴招主要由文科承擔,其中又以二本院校為主,北大、復旦、中大這樣的高校文科基本上沒有擴招。

所以說“文科生就業難”,往往是指二本院校的文科生承擔了大學擴招帶來的就業壓力。但是像復旦大學,我相信它的改革主要還是學校意識到工科發展的前景,尤其是人工智能帶來的沖擊,應勢而為,并非就業前景壓力所致。
我從不掩飾對于文史哲、數理化等所謂“長線專業”的偏好。今人喜歡說“專業對口”,往往誤將“上大學”理解為“找職業”;一些中國大學也就順水推舟,將自己變成“職業培訓學校”。在我看來,當下中國,不少熱門院系的課程設計過于實用化;很多技術活兒,上崗前培訓三個月足矣,不值得為其耗費四年時光。相反,像中文系的學生,研習語言、文學、古文獻,對學生的智商、情感及想象力大有裨益。走出校門,不一定馬上派上用場,但學了不會白學,終歸會有用的。
相關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