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陪孩子寫作業的七個步驟、三個規矩,家長堅持一個月就會看到變化 提起陪娃寫作業的痛苦,相信每個家長都有一堆苦水要倒。 比如,孩子總是
原標題:陪孩子寫作業的七個步驟、三個規矩,家長堅持一個月就會看到變化
提起陪娃寫作業的痛苦,相信每個家長都有一堆“苦水”要倒。
比如,孩子總是分心,一會兒玩筆,一會兒又要喝水,一個小時的作業能拖成三個小時,讓人急得直跳腳。
為什么陪孩子寫個作業這么難?我們到底該不該陪孩子寫作業?

作為一名已走出陪娃寫作業“磨難期”的家長,我的答案是“可以陪,但一定要用對方法,抓好重點,不然的話,你只會越陪越累,還不見得有效果!”
分享陪孩子寫作業的“七個步驟、三個規矩”,建議各位家長收藏起來認真看看,堅持踐行一個月,或許你也能很快解脫。
第一步:先運動,再寫作業
現在的孩子,真不像我們80、90后小時候,可以在課間或者上下學的路上盡情奔跑釋放精力。
課間10分鐘,為了孩子的安全,老師會叮囑他們“不要跑”,上下學路上還都是父母車接車送。
這種模式,對于天性好動、精力旺盛的孩子,簡直就是“酷刑”。此時,如果我們還要求他放學后就立馬寫作業,他內心不反抗才怪。
哈佛大學醫學大學院副教授John J. Ratey在其著作《能鍛煉到大腦的只有運動!》中提到,運動可以物理性地增強大腦的基礎構造,提升日常學習、工作的效率。
運動可以促進大腦血液循環,使孩子更有精神,還可以刺激大腦神經元生長,提高學習能力。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不要急著讓孩子到家就寫作業,不妨安排他們在小區玩一會,跳會繩,打會球……
若時間緊張,也可步行或者安排孩子騎車回家,甚至不坐電梯改為爬樓回家都是不錯的選擇。
第二步,優化學習環境
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很多孩子之所以靜不下心來寫作業,主要是寫作業的環境有很多干擾他的因素。
比如,桌面上亂七八糟的東西太多,家里有人在看電視玩手機,他總是忍不住分心。
在寫作業前,先讓孩子檢查下桌面,保證桌面上只放必要的學習用品,控制家里的噪音。
此外提醒孩子把所有的雜事都處理好,比如,如果渴先喝水、去趟上廁所、如果餓就先吃點東西墊墊肚子。
一切準備就緒,接下來就不能隨便離開座位了。
第三步,給作業“由易到難”排個序
女兒有一個記作業的本子,每次都是按照語數英三科排序的方式記錄作業。
每次坐到書桌前的第一件事,我就是讓他給這些作業排個序,一般她都會按照完成時間由短到長的方式排序。
并且每寫完一項,他都會在相應的位置打個對勾,然后再繼續下一項。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讓她更高效地管理時間,也能讓她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進度,增強完成作業的成就感。
第四步,將作業中涉及知識復習一遍
對“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新學習的知識如果不及時復習,就會很快被遺忘。
很多孩子之所以寫作業慢,就是因為遺忘了當天所學的知識,只能邊翻書邊寫。
先復習再寫看似浪費時間,實際操作后,你就會發現,這種做法不僅會大大縮短作業時間、提高作業效率,還能幫助孩子養成主動梳理知識的好習慣,為日后更復雜的學習打基礎。
第五步,進入“考試”模式
有過考試經驗的人都知道,相比平時寫作業,考試時心態更緊張,注意力更集中,對時間的把握也更為關鍵。
這是因為與平時相比,考試時人的大腦更加活躍,特別是與認知功能相關的腦區,比如前額葉皮層、頂葉皮層等區域,這種大腦的活動變化有助于我們更高效、專注的處理問題。
所以,我們一定要給孩子立好寫作業時的三條規矩:
第一條,根據作業量合理預估,讓孩子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到了時間寫不完也要暫停。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如果一項作業的作業量過大,也可以將作業分解成小任務,采用“番茄工作法”,設定25分鐘專注學習,5分鐘休息,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
第二條,一旦開始寫作業,就試做開始測試,期間不能翻書、也不能喊媽媽,更不能隨意離開書桌,遇到不會的可以憑感覺寫,或者直接空下;
第三條,一定要規范書寫,不要為了趕時間就字跡潦草、敷衍了事,每一筆一劃都要認真對待,這樣既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還能提高作業質量。
等到了時間我們再和孩子一起檢查作業,針對未完成部分分析原因,回顧相關知識點,讓孩子在模擬考試的過程中,真正提升自主學習與時間管理能力。
第六步:檢查、答疑
在我看來,這一步可以說是“陪孩子寫作業七步驟中最關鍵的一步”。
因為要是這步沒落實到位,前面那些努力就都白費了。
畢竟對孩子而言,寫作業的意義就在于檢驗學習成果,找出自身的不足與錯誤,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針對性地糾錯學習 。
不過,這里需要提醒各位家長的是,我們給孩子檢查、答疑的時候,一定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也不要直接指出他哪個題錯了。
而是圈定一個范圍,引導孩子自主思考,比如,這三道題里有一道寫錯了,引導孩子自主思考,實在不行就帶他一起看看涉及的知識點,嘗試讓孩子自己把錯誤找出來并改正。
用提問、檢查的辦法,逼迫孩子多動腦、勤思考,逐漸養成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習能力。
第七步,整理錯題
很多孩子,甚至家長都認為小學知識不難,孩子之所以做錯,多是因為“粗心”,所以,沒有必要整理“錯題集”。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對孩子學業前途的不負責任。
據調查顯示,99%的高考狀元都有一本自己整理的錯題集。
錯題,本身就是孩子的薄弱環節,聽家長、老師解釋或者看完答案并不代表你完全掌握了。
那只是瞬間記憶,如果不分析和總結這類題目后續該如何應對,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下次做錯的概率依舊會很大。
所以,無論什么原因做錯的題,我們都應該提醒孩子把他抄錄在錯題本上,并且詳細分析錯誤原因,寫下正確解法與思路總結,時常復習,避免再犯同類錯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