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月,百花爭先恐后地開放,四月,麥浪層層疊疊地涌動最近百花盛開,萬物更生,正是帶孩子踏青賞花的好時節。在帶著孩子去感受春姑娘的氣息的同時
“三月,百花爭先恐后地開放,四月,麥浪層層疊疊地涌動”最近百花盛開,萬物更生,正是帶孩子踏青賞花的好時節。在帶著孩子去感受春姑娘的氣息的同時,不妨進行一次戶外教育,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長。
從熱播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到前段時間“樂嘉帶4歲女兒徒步沙漠”和“四川80后爸爸帶兒子徒步進藏”,再到時下熱議德國森林幼兒園。關于父母帶孩子“體驗”世界這個話題再次引起了許多家長的關注。

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間最后的小孩》一書中,使用“自然缺失癥”一詞,描繪現代社會的孩子,與大自然缺少聯系的事實。在我國這個現象尤為突出,計劃生育政策為我們緩解了很大一部分人口壓力,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來自家庭的溺愛過多,造成孩子肥胖,體質差;脆弱,心理問題增多;缺乏主動學習和創新的沖動;不合群、沉迷網絡社交能力偏弱;意志力薄弱等等。
而長時間的戶外玩耍,被證明對孩子的社交和溝通技巧、獨立性和自我調節、平衡能力、身體協調、深度感知能力都非常有益。同時,家長陪同孩子一起探索自然的時候能讓孩子獲得很多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更能增進感情。經常帶領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對孩子來說森林里找到的樹枝、蟲子、泥巴等天然玩具遠比那些塑料玩具有意思,利用水、沙、土、風等元素來進行游戲,拾一塊石頭、折一截樹枝,追逐一下昆蟲和蝴蝶,都是了解自然奧秘、打開求知欲和激發好奇心的大好機會。這種以興趣為導向,探索式的學習,讓孩子與家長或者小伙伴的合作中,可以提高合作解決問題能力、社交技巧,和情緒恢復能力,在失敗和再次嘗試中增強毅力,讓他在日后的成長中不畏挫折。
但是,偶爾20分鐘到小公園的活動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定期到更為“原始”戶外探索,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認識“自我、他人、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創造力。
現在這個季節,正是帶孩子呼吸新鮮空氣,親近自然的好時機。帶孩子去探索戶外吧,當孩子走出教室,回歸到原始的環境中學習,成長的活力才能完全迸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