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美育何以成為時代的剛需? 江南多詩意,錢塘有弦歌。隨著教育部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深入推進,美育逐漸成為很多學校和教師的熱議話題。 有
原標題:美育何以成為時代的剛需?
江南多詩意,錢塘有弦歌。隨著教育部“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深入推進,美育逐漸成為很多學校和教師的熱議話題。

有人認為,美育是“錦上添花”的軟任務;也有人質疑,美育如何量化考核?這些問題背后,是對美育價值的誤讀。美育是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它是一種“感覺”,是花時間去感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從孔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育人觀,到蔡元培“美育是一種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的吶喊,美育始終是塑造人格、涵養心靈的基石。
美育的本質是“育人”,而非培養藝術家。它關乎一個人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一個民族如何守護精神家園、一個時代如何定義文明的高度。當下,美育面臨著“技能化”“邊緣化”“碎片化”等問題,缺乏系統性的課程體系和評價標準。在這一背景下,杭師大探索成立全國首家全日制美育學院(叔同書院),正是以“弄潮兒向濤頭立”的改革銳氣,展開的一場文化破冰行動,是對“美育何為”這一時代命題的生動回答。
李叔同美育學院(叔同書院)
一
美育之重,重在其“無用之大用”。回望1913年的浙江省立兩級師范學校(后更名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首任校長經亨頤“以美育德”的人格教育倡導下,李叔同先生執起中國現代美育第一支燭火,將美術、音樂課置于與國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西湖邊種下了“藝術即生活”的種子。他深諳“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的道理。今天,當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當“內卷”“焦慮”“躺平”成為青年群體的高頻詞,美育的價值更加凸顯——它教會人們用審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在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保持精神的獨立與豐盈。
美育的“無用之用”,在于它讓人在浮躁中學會凝視一片落葉的紋理,在功利中保持對星空的敬畏;在于它培養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是有溫度的建設者。這種超越技術層面的精神傳承,正是美育最深沉的力量。在杭州亞運會開幕式,策劃團隊用宋韻美學驚艷世界;在杭師大“情暖洛鄉”公益項目里,美育志愿者用繪畫藝術療愈留守兒童。這些無法用GDP衡量的社會價值,卻讓世界變得更加柔軟,這種人文關懷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基石。美育的終極價值,從來不在于培養多少“有用之才”,而在于守護那些看似“無用”卻讓生命發光的事物。當美育成為青年成長的底色,我們終將見證一個更富創造力、更具人文關懷的時代——這或許就是“無用之大用”最深邃的注解。
首任校長經亨頤為《白陽》雜志題寫“美意延年”
二
美育的深層價值,在于培養“完整的人”。成立美育學院(叔同書院),絕非簡單的新設一個教學單位。蔡元培先生曾言:“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在物質豐富的今天,精神世界的貧瘠反而成為新的問題。當下社會對“美”的需求空前高漲——國風音樂走紅、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年輕人追捧“生活美學”。這一矛盾現象背后,折射出一個深刻命題:教育的本質,究竟是培養“工具人”,還是塑造“完整的人”?
面對“快餐文化”“碎片審美”的沖擊,高校要以怎樣系統性、創新性的美育實踐來破題?答案就是要堅持科學之美、人文之美、藝術之美“三位一體”的大美育觀,構建真善美一體的多維度、跨領域、滲透式的美育教育體系,使美學素養成為學生的底層思維操作系統,而非表層知識裝飾。讓理工科學生能在昆曲工尺譜中感受傳統韻律,讓師范生在鄉村美育實踐中觸摸社會溫度;心理學課堂上,師生從認知神經科學分析《蒙娜麗莎》微笑的藝術療愈機制;數學課堂上,教授用分形幾何解讀敦煌壁畫的對稱之美。當學生既能解微分方程,又能欣賞《春江花月夜》;既能編程寫代碼,又能讀懂八大山人的筆墨情趣,他們的人生自然會多一份從容與豐沛……這種“科技與人文比翼齊飛”的教育圖景,不正是我們對未來教育的期待嗎?這種打破學科壁壘的嘗試,不僅能讓美育從“小眾興趣”變為“大眾素養”,更能讓美育從“技能培養”升華為“生命教育”。
流霞劇社《西泠守望》獲“中國曹禺戲劇獎”
三
從更廣闊的視野看,美育關乎文化自信的根基。中華美育精神強調“盡善盡美”“文質彬彬”,這種追求內容與形式和諧統一的審美傳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當年輕一代能夠真正理解《千里江山圖》中的宇宙觀、昆曲中的生命情調、古琴聲里的天地精神,文化自信就有了最深厚的土壤。在這個意義上,美育學院(叔同書院)不僅是教學機構,更是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站。
新時代的美育圖景,正在走出校園圍墻的邊界。杭州國家版本館的晨昏光影里,市民在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墨香中與歷史對話;運河畔的社區美術館,老匠人正手把手教孩子們傳拓非遺技藝;錢塘江畔的亞運場館,建筑輪廓勾勒出“水浪奔涌”的美學意象……人們既在過程中涵養“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個體修為,更在塑形“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城市氣質。這種全民美育的生動實踐激發著青年對真善美的向往,對文化根脈的認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這種力量,遠比分數和證書更持久、更深刻。當每個生命都能以審美眼光觀照世界,當整座城市化作流動的美學課堂,文化自信的參天大樹便有了最肥沃的生長土壤。我們便能在“各美其美”的多元綻放中,奏響“美美與共”的時代和聲。
“北極星”詩歌朗誦獲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美育的未來是讓每個人都成為“生活的詩人”。杭州作為“人間天堂”,自古就是詩意棲居的典范。作為近代中國藝術教育的發祥地之一,同時也是浙江藝術教育的誕生之地,杭師大(前身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成立美育學院(叔同書院),不僅是對經亨頤、李叔同、姜丹書、堵申甫等師大先賢的回應,更是一種歷史文脈的傳承;讓“人文學堂、藝術校園”的辦學傳統,化為新時代的教育實踐,讓美育的火種在新時代形成燎原之勢。
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當下:共同富裕,不僅是物質上的豐裕,更是精神上的豐盈;而美育,正是通往這種“共富”的重要路徑。因為一個人要獲得幸福人生,就永遠需要美的滋養;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美的指引。這,或許就是美育成為時代“剛需”的深層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