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驚人的心流效應:長大后出色的孩子,都有過三種體驗 通常,我們會認為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就是心中無事,完全放松的狀態。 心理學家米哈
原標題:驚人的“心流效應”:長大后出色的孩子,都有過三種體驗
通常,我們會認為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就是心中無事,完全放松的狀態。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經過多番研究,發現一個人放松的時候,體驗并不太好。
而一個人為了某項艱苦的事情,完全沉浸其中,又把體能和智能都發揮出來,就能夠體驗到極致的美好。他把這一狀態,稱之為“心流狀態”。
他還指出:“心流狀態是內在動機的最佳形式,在這里人可以完全沉浸在他所做的事情中。”
簡單來說,一個人只要把“自己”發揮到了極致,就會變得越來越好。
若把“心流效應”引入到育兒方面,我們可以得知,那些長大后出色的孩子,存在以下幾種體驗。
01
第一,讀書時,孩子需要“人在頂端”的體驗。
很多孩子,讀書的時候,總是在底端,不管大家如何激勵,都是無濟于事的。孩子本身,是沒精打采的。
而按下讀書厲害的孩子,卻大不一樣了,就是父母抱怨幾句,他們還是很優秀的樣子。他們從小學到初中,高中,都是佼佼者,最終沖進了理想的大學。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強者恒強,弱者恒弱。
父母、老師要做的是,讓孩子變成班級里的“頭部同學”。哪怕孩子有一次到了“頭部”,他的讀書積極性,很快就上來了。
作家戚舟,寫了自己初中時的一段故事。
他在小學的時候,成績總是在全班第一。
到了初中,他第一學期,也是第一。因而他非常得意。
班上的數學老師,是一個年輕的女人,文文弱弱的。他就覺得,老師還不如自己厲害,開始驕傲了。
老師講題目,他總是會說出另外一種解答方式,以此來“嘲笑老師”。
老師一點都不煩惱,而是點頭,表示“他是對的”。
有一次期末考試,他在班上,居然掉到第三名來了。這下,他著急了,拿著數學試卷,問:“老師,哪里錯了?”
很明顯,他因為很長時間,體驗到了“第一名”的滋味,就不愿意拿第三名,無論如何,要把自己的“第一名的寶座”,拿回來。
一些聰明的家長,會讓孩子去差一點的班級,這就符合“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教育邏輯了。孩子一旦體驗到了“頭部同學”的快樂,往后就算退步了,還能咬牙堅持,把失去的東西奪回來。
02
第二,成長期,孩子需要“真誠愛護”的體驗。
如果一個家庭有幾個孩子,父母就無法做到均衡培養,難免會偏心。
那些被重視的孩子,往往有一種天生的安全感。只要不是溺愛,孩子的成長,就很順溜。
那些不被重視的孩子,很容易走極端。要么破罐子破摔,要么就咬牙崛起,以后就離開家庭,獨自遠走。
如果一個不太被重視的孩子,忽然被重視了,他的眼里一定會有光。
一個女孩,如果長期不被重視,后來被人重視了,也會長得漂亮一些。
每一個 孩子的潛意識里,都希望自己是被重視的。他們的成績,希望有人看到;他們的痛苦,希望有人共情;他們的錯誤,希望有人理解;他們穿了新衣服,希望有人說好看。
可以說,一個孩子成長的高度,就是他被重視的程度。
有一個女孩子小宋,初中時成績很棒,以全班第一,考入縣里的重點高中。
高中學校,高手如云,小宋在班上就是中等成績了。
沒有了之前的優越感,小宋抑郁了,不知所措。
班主任王老師發現情況后,找到小宋,沒有說很多安慰的話,而是給一個日記本:“把每天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寫下來。每個周末都放到我的辦公桌上......”
一場特別的重視,讓小宋變得積極起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于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并用自己的行動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
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視,這是大人給予的愛的結果。這就形成了無形的推力,讓孩子奔赴陽光。
03
第三,低谷時,孩子需要“打破自己”的體驗。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心流:最佳體驗的心理學》一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一個孩子,用發抖的手,堆積了一個高高的城堡。把最后一塊積木,放在了城堡的最高處。他的心都要飛出去了。
城堡做好了,孩子歡呼雀躍,剛剛的疲憊、擔憂、恐懼,都不見蹤跡了。
可見,一個孩子打破了原來的自己,那他就會特別美好。從而他對自己做的事情,更有自信心了。
很多孩子不出色,是他們不敢去打破自己。要知道,蝴蝶不破繭,永遠都是毛毛蟲;人不涅槃重生,永遠是普通人。
給孩子盡力而為的機會,允許他們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開始。只要他們有幾次戰勝了失敗,那就不再懼怕失敗了。
比方說,帶著孩子去做一些挑戰的活動。去完成一些大人的任務。
好的人生,符合“不破不立”的道理。
04
孩子的成長過程,本就是一次體驗。
我們讓孩子體驗到失敗的痛苦,還是體驗到碌碌無為的煩惱呢?都不是的,應該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滋味,在高處的風景,打破自己的驚喜。
一些不好的體驗,會讓孩子不敢前進;一些平庸的體驗,讓孩子過早認命。唯有陽光的體驗,才讓孩子向往陽光。
最好的體驗,不是什么都好,而是從不好到好,從好到更好。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