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中小學食堂外包變自營,為何成了新難題? 清晨,天剛蒙蒙亮,一所中學的食堂門口,兩名教師正睡眼惺忪地清點送來的蔬菜。這本該是后勤人員
原標題:中小學食堂“外包變自營”,為何成了新難題?
清晨,天剛蒙蒙亮,一所中學的食堂門口,兩名教師正睡眼惺忪地清點送來的蔬菜。這本該是后勤人員的活兒,如今卻成了教師們的“額外任務”。校長方梅嘆了口氣:“自從食堂從外包轉自營,老師們不僅要教書,還得管買菜、盯廚房、選鍋具……自己干食堂,比外包難太多了。”
校長方梅的一句感慨,道出了當下中小學食堂經營模式變革背后的無奈與困境。從外包轉為自營,本是為了守護孩子們“舌尖上的安全”,可如今這場變革,卻似乎陷入了新的困局。

近年來,中小學食堂外包亂象頻發,食品安全責任劃分不清、“一包了之”“只包不管”等問題不斷暴露。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國家多次發出治理指示,2019年相關部門明確提出,具備條件的中小學、幼兒園食堂原則上采用自營方式供餐 。一時間,全國多個省份積極響應,出臺配套文件,大力推動中小學食堂自營化。
然而,現實卻給這場變革潑了一盆冷水。表面上,許多學校紛紛完成了從外包到自營的轉變,可實際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屢見不鮮。
部分學校食堂對外宣稱自主運營,背地里經營權卻通過人員勞務派遣、食材供應、設備租賃等各種拆分形式,依然流向餐飲企業。“要干的活和干活的人都沒變,卻不得不私下進行。”一位業內從業者的話,揭開了這場變革背后的暗流涌動。
對于學校來說,自營食堂面臨著重重挑戰。就像方梅校長遇到的情況,學校事務本就繁雜,自營食堂后,不僅要從教師中抽調人員無償參與管理,校長自己也得事無巨細地操心,大到食材招標,小到挑鍋選灶、更換廚師,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掉以輕心。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學校的管理成本和工作負擔,讓許多學校苦不堪言。
但回過頭來看,外包模式也并非沒有問題。曾經,外包模式憑借市場化運作的優勢,為學校減輕了不少管理壓力。可由于監管不到位,一些餐飲企業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視食品安全,導致校園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孩子們吃得不安心,家長們也憂心忡忡。
多位受訪專家說得很對,無論自營還是外包,都各有利弊。當學校既缺乏專業的管理能力,又沒有完善的監督制衡機制時,這兩種模式都有可能成為權力尋租的溫床。自營可能因為管理不善、資源不足而出現問題;外包則容易因為監督缺位,讓不良企業鉆了空子。
這場中小學食堂經營模式的變革,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在自營和外包之間做選擇,更需要我們重新審視食堂治理體系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監督機制,讓兩種經營模式都能在有力的監管下規范運行,如何提升學校的管理能力,讓自營模式真正發揮優勢,如何加強對餐飲企業的約束,讓外包模式回歸服務本質……這些都是校園食品安全治理無法回避的必答題。
畢竟,中小學食堂承載著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牽動著無數家長的心。我們期待,在這場變革中,能夠找到真正適合的經營模式和監管方式,讓孩子們在學校都能吃上安全、健康、美味的飯菜,讓家長們不再為孩子的飲食安全提心吊膽。這不僅是對孩子們負責,更是對整個社會的未來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