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每天放學回家,給家人做一頓可口的晚餐,這對杭州六年級男生小胖(化名)來說已經是一種習慣,因為從三年級開始這事他已經干了3年。家有小暖男一枚
每天放學回家,給家人做一頓可口的晚餐,這對杭州六年級男生小胖(化名)來說已經是一種習慣,因為從三年級開始這事他已經干了3年。家有“小暖男”一枚,當媽的本應感到高興,可小胖媽始終不能理解,為什么兒子會對研究廚藝到癡迷的程度,在學習上卻一竅不通,成績連年墊底。如今已到六年級了,數學考試得1分,把老師都氣得不知該如何是好。(5月19日《錢江晚報》)
報道中提到,小胖一家是新杭州人,爸爸媽媽年輕時來杭州打拼,好不容易才站穩腳,為了兒子將來更有出息,在小胖讀一年級前,他們決定再苦也得讓孩子到杭州上學。只可惜,小胖在學習方面,從小就成績平平。因為學習成績差,小胖對學習漸漸失去了興趣。小胖對廚藝的興趣也是從三年級開始表現出來的,他坦言,最初嘗試是為了“討好”媽媽,試了幾次之后,看到爸媽吃得很開心,自己也做得很有信心,于是便一發不可收拾,對研究廚藝越發迷戀。

在當前以分數為主流的應試教育下,不僅綁架了學生,也綁架了家長,它脫離社會發展需要,違背人的發展規律。應試教育以升學為目的,以升學率的高低來評判學校的教育質量、教師的工作成績以及學生學業水平,它是當今教育弊端的集中表現。看那些所謂的“尖子生”,最少70%是典型的書呆子。報道中的男孩不愛學習愛燒飯,如果家長和老師硬逼著孩子放棄他感興趣的廚藝而去學習他不感興趣的語數外課程,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畢竟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生活博大無比,教育應因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作為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并試著引導孩子多在興趣方面下功夫,盡可能地為孩子創造機會,創造條件,讓孩子無憂無慮地在自己喜愛的天地里暢游。這樣會激發孩子的最大潛能,從而在某一領域取得突出成就。孩子的成長并非只有讀書這一條路,條條大路通羅馬,家長又何必糾結于孩子學習不好呢?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尊重孩子選擇,一切順其自然,把壞事轉化為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