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熊丙奇:強基計劃的未來改革應朝著招考分離的方向發展 近日,在騰訊教育舉辦的強基計劃新政與中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在線公益研討會上,21世
原標題:熊丙奇:強基計劃的未來改革應朝著招考分離的方向發展
近日,在騰訊教育舉辦的“強基計劃新政與中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在線公益研討會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長熊丙奇表示,強基計劃不再唯分數論,也不限于招生,而是招生、培養改革相結合,建立起“共性+個性+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評價體系。他認為,強基計劃的未來改革應朝著招考分離的方向發展。

自主招生未達到多元錄取初衷
今年1月份,教育部發布《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決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一流大學”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探索建立基于統一高考的多維度考核評價學生的招生模式,其中高考成績將占據綜合成績不低于85%的比例。同時,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研討會上,熊丙奇就《強基計劃與新高考多元錄取政策分析》做了主題分享。他介紹,自主招生從2003年開始試點,最初有22所高校參與,2014年發展到90所,一直到2019年,招生規模一直控制在高校招生總計劃數的5%。其發展共經歷了3個階段。
最開始上述高校在高考前組織筆試、面試,給通過者優惠的錄取資格,但考試時間與學生復習有沖突。之后進入聯考階段,由一部分學校自發形成一個組織,在成員內共同組織考試,考試的成績其他成員學校也都承認,但這一模式引發高校搶生源的亂象,也沒有解決學生到處趕考的問題。從2015年開始,高校才把自主招生調整到高考后進行。
熊丙奇認為,無論這90所高校的自主招生怎么改,給學生降分錄取優惠的模式并沒有變,自主招生推行時的多元錄取初衷,并沒有達到。
而高校通過該渠道招進來的學生,卻并沒有后續的培養方案。且在利益的驅動下,為了能獲得降分的資格,也出現了一些亂象,“你沒辦法獲得學科競賽獎項、科創競賽獎項,那么我就用虛假的論文、發明專利來代替,而且這種現象愈演愈烈”,熊丙奇說,教育部在2019年將其調整為只有獲得五大學科競賽省一等獎的才有資格,自主招生的名額從原先的2.5-2.8萬人驟降至5000人左右。
按照原來的模式,自主招生的路會越走越窄。
















